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作者

张吉刚

湖北筑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第一章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

1.1 绿色建筑理念及内涵要素

绿色建筑作为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其核心理念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以及建筑性能的优化。绿色建筑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从项目选址、设计集成、材料选型、施工管控到运营维护均需体现节能环保要求。选址方面强调交通便利、生态协调与土地节约,设计阶段强调自然通风采光、建筑能耗模拟与被动式节能策略,材料使用需体现可再生性与低碳性能。能源管理方面注重建筑节能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效率提升,运营期则要求强化能源监控、室内环境质量保障与资源回收循环,实现建筑运行的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一体化管理。

1.2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核心逻辑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逻辑是实现多维目标的同步管控,通过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的有效衔接,构建全周期绿色指标控制体系。在传统成本、质量、进度三元目标基础上,绿色管理还需兼顾环境影响控制、资源节约与运行能效评价等要素。前置性控制要求在项目初期明确绿色技术路径与指标体系,形成由上至下的指标导向机制;闭环控制则通过系统反馈与过程再评价对绿色目标完成度进行动态调节。该逻辑强调多部门协同与多专业融合,通过技术系统集成与管理界面打通,构建全过程绿色导向的管理链条。

1.3 绿色建筑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发展

随着绿色建筑标准的不断细化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融合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从单一能耗指标扩展至包括水资源利用率、建筑材料环境性能、室内热舒适度与碳排放水平等多重维度。绿色评价体系需覆盖定性与定量内容,分为强制性指标与选择性指标,并在施工期与运营期分别设立绩效验证节点。管理体系应在设计阶段建立绿色评估模型,在施工阶段设置材料进场检验与资源利用率核算,在运行期部署能耗监测与环境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数据化手段支撑绿色指标量化,实现技术与管理协同控制,为绿色建筑目标实现提供可度量的支撑平台。

第二章 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对比分析

2.1 管理目标维度差异

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主要聚焦成本控制、工期保障与质量达标,通过明确任务责任和进度节点,推动项目有效落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则在此基础上拓展出环境保护、节能运行与用户体验等新增目标,构建环境、资源与经济三元协调的复合目标体系。在管理维度上体现对可持续性、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与建筑生态性能的重视,强化“建造—使用—维护”全过程的绿色属性,提升建筑项目的社会价值与长远效益。

2.2 项目阶段管理要点差异

传统工程管理在设计阶段以方案完善与经济性为主,在施工阶段侧重任务执行与进度控制,而绿色建筑管理则强调前期绿色设计策略的建立与全过程管控。设计阶段需基于节能模拟与材料环保性能构建技术路径;施工阶段要求落实绿色施工标准,包括废弃物分类管理、节水工艺应用与扬尘管控;运营阶段重视能效运行监测、设备状态评估与环境调节系统维护,形成覆盖建造与使用双周期的延伸型管理模式。

2.3 技术路径与管理工具差异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技术路径融合建筑信息建模(BIM)、能效仿真、环境质量传感系统与数字化监控平台,实现从空间设计到系统运行的数据化管理。管理工具方面,绿色建筑倾向于采用 IPD(集成项目交付)与 EPC(设计施工一体化)等流程集成型模式,加强专业间协同效率与信息传递速度。在建筑运行管理中还广泛应用智慧楼宇系统、集中能耗计量与绿色运营平台,实现建筑的动态监管与持续优化。

第三章 建筑工程绿色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3.1 管理组织结构优化路径

为适应绿色建筑管理复杂性与系统性的要求,管理组织需从线性职能型向跨部门矩阵型或项目型模式调整。构建由绿色专责团队、绿色技术顾问与节能监管单元组成的复合组织架构,将设计、采购、施工与运行等环节纳入统一协同框架。在项目组内部应设置绿色岗位,如绿色施工管理工程师、绿色设计协调员与环保材料审核人员,明确职责分工,提升专业支持能力,实现绿色目标的全过程管控。

3.2 管控流程标准化建设措施

依据绿色建筑管理规范,应构建覆盖全过程的标准化管控流程,明晰设计、施工与运行阶段的绿色技术应用要求与管理节奏。流程体系应设定绿色专项审查节点,如绿色设计评审、绿色材料进场审核、绿色施工方案验证与绿色性能交付检测。通过建立标准化作业模板与验收清单,推动绿色管理行为规范化与执行精准化,避免因流程偏差造成目标偏离。

3.3 信息技术平台集成策略

实现绿色建筑管理的高效协同需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集成设计模型、能效数据、材料认证与运维反馈功能。平台应支持BIM 模型的参数链接、绿色指标的实时采集与评价结果的自动生成,具备任务分发、进度跟踪与绩效分析等功能。通过多角色权限设置与数据接口开放,实现设计单位、施工团队、运维部门与评估机构的多方信息共享,提升绿色建筑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系统联动能力。

3.4 专业人员能力体系建设路径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对项目管理者、设计师与施工人员提出更高素质要求,需建立多层次能力评价与培训体系。从节能技术掌握、绿色规范理解、材料环保指标认知到绿色运行监控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与评估。建立绿色建筑管理人才库,实施绿色岗位认证机制,提升行业人员对绿色指标识别、应用与管理能力,为绿色建筑项目落地实施提供专业保障与人才支撑。

第四章 建筑工程绿色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建设

4.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绩效评价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围绕绿色建筑全过程设定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管理指标与运行指标四类子系统,并结合项目实际设定动态调整系数。

4.2 项目阶段评价模型构建

在各阶段设定评价模型,包括设计阶段绿色技术覆盖率、施工阶段资源节约率与工地环境等级、运营阶段能耗达标率与舒适性满意度,形成多阶段联动的评价体系。

4.3 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设计

部署感知终端与数据采集系统,在施工与运营阶段实现通风、照明、水耗、温度等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归档。数据分析系统可应用趋势预测、绩效对标与偏差诊断功能,实现建筑绿色性能的动态评估。

4.4 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绩效评价结果应纳入项目综合评分体系、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与运行期能源管理考核体系中,作为企业绿色能力评级、项目绩效核算与政府奖励补贴的依据。建立结果公示与反馈机制,推进行业透明化与优质项目推广。

结语

综合考虑当前的发展方向,对于建筑工程的经营型绿色工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融合绿色管理的思想,并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来创新管理策略。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潜在污染,确保项目施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在保障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社会朝着可持续和绿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卫卫.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0):33-34.

[2]张立坤,魏国敏,王杰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23,53(06):266.

[3]刘瑞军.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研究分析[J].陶瓷,2023(06):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