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留痕 评价有方
薛娟
泰兴市香榭湖幼儿园
2022 年初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要关注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的努力与改进过程,严禁直接测查幼儿能力来评估保教质量,而该背景下的成长档案册评价是强调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质性课程评价新模式,包含建档、用档两个关联阶段,建档能让幼儿认识自己、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用档则可帮助幼儿提高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同时优化教师的高质量评价能力。
一、“ 读懂” :渐进式解读的阶梯模型
1.成长档案的阶段性呈现
成长档案作为幼儿成长经历的“ 收集器” ,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同特点
(1)小班:教师与家长共同收集照片,记录行为表现,最大程度还原幼儿当下状态;
(2)中班:增加质性记录与数据分析,体现成长变化;
(3)大班:设置留白皮,供幼儿独立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还可纳入同伴评价。同时,家长从观察者、分析者逐步转变为支持者,为幼儿发展提供策略。
2.科学的观察指引立体呈现幼儿发展全貌
仅靠简单观察记录难以呈现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需借助科学工具进行解读。《3-6 岁儿童行为发展指南》聚焦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描述了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典型行为。这些典型行为描述立体地呈现了幼儿发展的概貌,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他人的发展差异,并由此树立“ 尊重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的理念。
教师将幼儿典型行为记录纳入成长档案,为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幼儿的行为及建立合理发展期望提供依据。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幼儿日常行为、作品、谈话记录等,教师可作出专业分析,设计下一阶段教育措施,使档案呈现每个幼儿的发展脉络与个性特点,区别于传统档案册。
二、“ 对话” :多元主体的评价交响曲
如何借助成长档案在评价中发现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何激发幼儿园及家庭共同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1.初次评价互动:从信息采集到家园共识
家访时,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收集幼儿信息:邀请家长填写新生信息采集表,拍摄幼儿运动、游戏的小视频,收集幼儿最喜欢的日常活动照片,或与幼儿、家长共同设计成长档案封面。这些方式直观体现幼儿个性化发展信息 —— 从封面设计中,教师可了解幼儿偏爱的颜色、卡通形象,以及家庭生活与亲子沟通方式。
例如在小班时,通过家访发现班里 10 个孩子喜欢搭积木,2 个喜欢玩球,5 个喜欢骑车,8 个喜欢玩娃娃家,20 个喜欢玩沙。这类信息帮助教师把握幼儿个性化特点。开学后第一次家长会,教师分享从信息中解读的幼儿发展情况,让家长意识到:日常捕捉的幼儿语言、动作、行为均可作为评价“ 证据” ,从而主动迈出评价第一步。
2.个性化观察计划:评价的精准起点
每本成长档案均包含“ 个性化观察计划” ,作为每次评价的起始。教师与家长针对幼儿成长经历或发展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阶段性观察,记录个性化发展轨迹,体现家园共同支持。
计划内容包括情况分析、观察内容、观察路径及工具,并非仅在学期初制定,而是贯穿各阶段:可为新生入园适应期制定,可为某阶段运动能力发展设计,甚至针对30 分钟游戏制定简短计划。这种共同商议的计划既明确了观察与评价方向,也体现了紧随幼儿发展特质的评价理念。
3.多元主体专业对话:从交流到协同支持
成长档案不仅是观察记录的“ 展示袋” ,更是评价合作者的互动载体。教师间、教师与家长间需基于实证信息开展专业对话:
(1)教师间对话:每日早晨分工商议班级观察重点,交接班时交流幼儿活动行为,午睡时整理档案并沟通近期成长故事;针对新生入园前的评价计划、“ 家长评价日” 反馈、换班时的幼儿发展情况等惯例活动进行专题交流。这些对话帮助教师全面解读幼儿,发现并解决评价问题 。
(2)家园对话:教师在家长接待区与家长一对一交流观察发现,商议个性化教育支持;“ 每月家长日” 组织两三位家长共同沟通幼儿发展;针对家长共同需求发起“ 家长评价沙龙” ,让家长分享幼儿表现、个性特征及育儿经验,收获家庭支持策略。
教师与家长分享的照片、视频、故事均存入成长档案,既作为教师调整教育行为的依据,也使档案呈现鲜明的幼儿个性特质,立体展现发展轨迹。
三、“ 生长” :评价反哺发展的支持链
1.“ 追·生活经验” :让游戏评价可见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需重视游戏与生活的经验链接。对此,可通过三类策略实现评价与经验的结合:
家长帮帮团助力式评价:针对家长认可游戏重要性但引导科学性不足的问题,组织家长分享家庭游戏,以微信群感言(观看教师传送的在园游戏视频后发表感想)、情景再现(结合生活事件评价)等灵活形式,形成开放式、聚焦式互助关系,提升评价与支持能力。
同伴经验互助式评价:利用同伴互助这一常见方式,通过同伴游戏经验唤醒幼儿生活经验,同伴的肯定对幼儿游戏进步至关重要。
教师影像贯通式评价:引导家长拍摄幼儿在家角色扮演游戏的视频,持续追踪并聚焦零散经验,引发幼儿思考,提升游戏水平。
2.“ 展·游戏创玩” :让游戏评价落地
教师需关注幼儿活动中表现的学习品质,通过讲评环节的三类评价提升游戏持续性与品质:
线索式评价:依据《指南》捕捉问题,引发幼儿回想,结合经验促进游戏材料玩法、情节、角色意识递进。包括材料支撑、情节童趣、角色聚焦。
串联式评价:教师根据幼儿游戏能力,结合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目标。如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评价需贴合其年龄发展目标。
辐射式评价:留白游戏内容随幼儿兴趣更新,评价时结合游戏发展轨迹,整合主题分散内容,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3.“ 延·一日生活” :让游戏评价贯穿始终
为使评价覆盖一日生活,幼儿可通过多种方式与环境互动,形成循环评价过程:
问题评价式:创建问题墙,幼儿用绘画记录游戏中的问题,引发思考与解决。
环境点赞式:在柜面设置点赞墙,幼儿以图画等形式相互肯定,强化积极行为。
榜样评价式:用照片记录幼儿优秀游戏表现并展示,树立榜样,激发经验提升。
本研究通过构建“ 观察—解读—对话—支持” 的增值性评价体系,让幼儿成长档案实现了三重“ 增值” :对幼儿而言,从“ 被评价者” 变为“ 主动参与者” ,自我认知与发展内驱力显著提升;对教师而言,评价从“ 经验判断” 变为“ 科学决策” ,专业观察与支持能力持续增强;对家长而言,从“ 教育旁观者” 变为“ 协同合作者” ,育儿效能感明显提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升评价的即时性与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Z].2022.
[2]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王菁。成长档案与幼儿发展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