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在智慧农业监测中的落地应用研究
陈涛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身份证号码:210104198205102833
1. 引言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监测与智能调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量提升。传统农业监测依赖人工巡检,存在效率低、时效性差、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难以适应规模化、精细化生产需求。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可能,其能够实现监测数据的远距离、低延迟、大容量传输,构建全域感知的农业监测网络。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数字通信与农业监测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亟需深入研究其落地应用模式与发展路径。
2. 智慧农业监测中的数字通信技术体系
智慧农业监测的数字通信技术体系以 “感知 - 传输 - 处理” 为核心链条,各环节通过技术协同实现监测数据的高效流转。在感知层,各类传感器(土壤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负责采集原始数据,其输出信号需通过短距离通信技术汇聚至网关,常用技术包括低功耗局域网通信技术、无线个人区域网技术、远距离无线电技术等。低功耗局域网通信技术适用于低速率、低功耗场景,支持上千个节点组网,在连片农田的分布式监测中应用广泛;远距离无线电技术则凭借数公里的传输距离与超低功耗特性,成为偏远地区农业监测的首选,可大幅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传输层作为智慧农业监测系统的数据 “高速公路”,承担着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从网关到云端平台的远距离传输任务。当前,5G 与 NB-IoT构成了传输层的核心技术体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与稳定性。
5G 技术凭借其显著的低时延和高带宽特性,成为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监测场景的理想选择。以温室大棚为例,通过部署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结合 5G 网络可实现数据的秒级回传,配合 AI 算法快速生成环境调控指令,驱动通风、灌溉、补光设备即时响应,从而精准维持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参数。
NB-IoT 作为窄带物联网技术,以 “广覆盖、大连接、低成本、低功耗” 四大核心优势,为田间监测网络的规模化部署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方案。其单基站可支持十万级设备并发接入的特性,使得在广袤农田中密集部署土壤墒情、气象站、病虫害监测等终端成为可能。同时,NB-IoT 模块成本较传统通信模组降低 60% 以上,设备续航时间可达 5-10 年,极大降低了大规模组网的建设与运维成本。
此外,卫星通信作为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有效填补了地面网络覆盖盲区。在地形复杂的偏远山区,由于山峦叠嶂导致基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传统通信网络难以实现有效覆盖;而在海洋牧场等水域场景,广袤的海面使得铺设光纤或建设基站几乎不具备可行性。针对这些特殊场景,北斗卫星通信系统依托低轨卫星星座组网优势,构建起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该系统采用双向数据传输机制,不仅能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生长状态等监测信息上传至云端,还可接收并执行来自管理平台的指令,实现远程控制灌溉、施肥等操作。配合星地融合技术,北斗系统通过优化卫星信号与地面网络的无缝切换算法,将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毫秒级,使监测数据能够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回传至云端服务器。这种技术架构有效避免了因通信中断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确保整个智慧农业监测体系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完整性与可靠性,为精准农业管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3. 数字通信在农业监测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数字通信技术在农业监测中的应用贯穿生产全流程,通过精准感知与实时传输赋能农业生产各环节。在土壤监测领域,埋设于田间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墒情、pH 值、养分含量等数据,经 LoRa 或 NB-IoT 传输至平台,实现土壤状态的动态监测。当土壤湿度低于阈值时,系统可自动触发灌溉指令,通过通信网络控制田间电磁阀开启,实现按需供水,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土壤养分数据的持续传输为精准施肥提供依据,通过与施肥设备的通信联动,实现养分补给的定量化与智能化。
环境监测方面,数字通信技术支撑农田小气候的全域感知。分布在田间的气象站采集风速、降水、光照等数据,经 5G 网络实时传输至平台,结合作物生长模型生成环境调控建议。在温室大棚中,空气温湿度、 CO2 浓度等数据通过 ZigBee 组网传输,确保棚内环境参数维持在作物生长适宜范围,通信延迟控制在秒级以内,避免环境剧烈波动影响作物生长。此外,病虫害监测设备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捕捉害虫信息,经压缩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上传,为病虫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作物生长监测依赖数字通信实现生长状态的远程追踪。搭载摄像头的无人机或固定监测设备采集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等图像数据,经 4G/5G传输至云端进行 AI 分析,生成作物生长态势报告。对于果树种植,果实膨大期的直径变化可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经低功耗通信技术传输至平台,辅助判断成熟度与采收时间。这些应用通过数字通信打破时空限制,使种植者无需现场查看即可掌握作物生长状态,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4. 结论
数字通信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兼容性与扩展性,为智慧农业监测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支撑体系。在感知层,LoRa、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实现了土壤温湿度、PH 值、氮磷钾含量等关键指标的实时采集;网络层通过 5G 切片技术,将农田划分为环境监测、作物管理等多个虚拟专网,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稳定性;应用层借助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起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到智能决策的完整数据链路。
尽管数字通信在智慧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偏远山区的信号覆盖盲区导致数据采集存在断点;大量传感器的长期运行带来高能耗问题;农业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漏洞易引发数据泄露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农业科研机构与通信企业正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通过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减少数据回传压力,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据传输通道,并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实现设备接口、通信协议的统一化。
展望未来,随着 5G-A(5G 演进)、星地融合通信等新一代技术的商用,以及边缘 AI 算力的持续提升,数字通信将推动智慧农业监测向更高精度、更低成本、更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远新,张文羽.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逻辑、现实难题及推进重点[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5,38(01):14-23.DOI:10.19331/j.cnki.jxufe.20241022.001.
[2]马改艳.数字技术赋能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现实难题与对策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3,(05):29-35.DOI:10.13945/j.cnki.jlac.2023.05.004.
[3]富新梅.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3,(07):81-93.
[4]张亚萌.数字技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3.DOI:10.27210/d.cnki.glnju.2023.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