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译本对比研究
董林炀
西南科技大学62101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圣经》作为世界宗教文献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对全球的文化、伦理体系、文学创作以及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圣经》的汉译工作可以追溯到数个世纪之前,其中1919 年问世的和合本成为了中文基督教社群中最广泛接受的版本。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语言环境的演变,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的中文《圣经》译本,例如现代中文译本和新译本等,这些新版本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也体现了翻译理念的进步。
本文旨在以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之间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术上的差异与共通点,并深入分析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而言,文章将运用“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及“归化与异化”等翻译理论框架,详细解析这两个主要译本的特点及其背后所体现的不同翻译哲学。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细致分析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之间的翻译差异,为《圣经》的翻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期望能为其他文学及宗教文本的翻译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聚焦于两个版本中选定章节的具体比较,结合翻译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背后的逻辑及其影响。
二、《圣经》中文翻译的历史背景
2.1 早期中文《圣经》翻译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经》自首次被译成希腊语和拉丁语以来,便经历了无数次的语言转换与跨文化适应。在中国,最早的《圣经》翻译工作主要由外国传教士主导,最早可追溯至16 世纪末的《意译本》。尽管这一尝试在精确度上有所欠缺,但它开启了中文《圣经》翻译的先河,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2 和合本的形成及其特点
进入 19 世纪末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和合本的翻译项目应运而生,并最终于 1919 年完成。和合本包括三种不同的版本: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译本(即现今广为人知的“和合本”)。这一翻译工程汇聚了众多中外传教士的努力,他们基于当时的文言文风格进行创作。采用文言文不仅使得和合本在语法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更为严谨、优美,同时也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古典的语言风格逐渐成为现代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2.3 现代中文译本的崛起
步入 20 世纪末,社会进步和语言演变促使越来越多的中文读者渴望一种更贴合当代阅读习惯的《圣经》译本。在此背景下,现代中文译本如《现代中文圣经》等应运而生。这些新版本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在确保忠实原文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这样的转变不仅契合了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也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且亲切的《圣经》阅读体验。
三、和合本的翻译策略与特点
3.1 忠实性与文学性的平衡
和合本在翻译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原文精神和字面意义的高度忠实。译者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最贴近原文的词汇和句式,即使这有时会导致译文在现代中文中显得不够流畅。这种严谨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对原作内容和形式的尊重,还力求保留《圣经》文本中的宗教情感和文学美感。
3.2 古典语言风格的独特魅力
采用文言文作为基础语言风格,和合本呈现出一种古典而高雅的气质,赋予了文本庄重神圣的氛围。尽管这种风格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文言文逐渐脱离了现代读者的日常语言环境,导致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障碍。然而,也正是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和合本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语言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
3.3 文化适配与外来元素的引入
面对文化差异,和合本巧妙地融合了许多外来词汇和文化元素,如“神”、“耶稣”等术语。这些词汇虽然在基督教文化中有明确的含义,但在汉语传统语境中却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表达。因此,译者通过借用外来词汇来传达这些概念,既保持了宗教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这也反映了早期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为此作出的努力。
四、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与特点
4.1 可读性与现代性
现代中文译本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和贴近当代读者的语言习惯。相比和合本,现代译本更加注重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式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减少了文言色彩的影响,从而使译文更为平易近人。这种转变不仅让《圣经》的内容更容易被现代读者理解,也增强了文本的亲和力,促进了更广泛的传播。
4.2 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现代中文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广泛采纳了功能对等理论和动态对等理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确保信息传递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忠实;动态对等则侧重于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感受和接受效果。基于这些理论指导,现代译本努力在忠实于原文与保持流畅自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以期为读者提供既准确又易于理解的阅读体验。
4.3 文化差异的处理
面对文化差异,现代中文译本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适配策略,力求使译文更加贴近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例如,对于基督教文化中的专有名词、历史事件或宗教习俗,译者们往往会通过脚注或旁注的形式提供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背景。此外,译本还会根据需要调整某些表达方式,以便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语境和读者的习惯,从而减少因文化隔阂带来的误解。
五、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对比分析
5.1 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对比分析
5.1.1 目的论视角下的对比分析
根据目的论,翻译方法和策略应由译文的目的或功能决定。在《圣经》翻译中,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因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目标受众,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诞生于20 世纪初的和合译本,旨在提供一部典雅优美且可读性强的《圣经》译本。为此,它采用了介于“字对字”和“意思对意思”之间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语法结构,又使译文通顺易懂。然而,由于当时的基础文本存在缺陷,并且主要依据英文译本进行翻译,导致其在忠实度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处理某些复杂的神学概念时。
相比之下,现代中文译本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现代汉语的发展以及信徒的需求,目的是提供一部通俗易懂且忠实于原文的《圣经》译本。因此,它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忠实性,采用了“意义相符、效果相等”的翻译原则。这种方法不仅确保了译文的通俗易懂,还强调了对原文教义的忠实传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圣经》的内容。
5.1.2 忠实性原则视角下的对比分析
忠实性原则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奈达对于动态对等理论做出解释,它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在翻译《圣经》时,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在忠实性原则方面存在差异。
尽管和合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但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其基础文本存在缺陷,并且主要依据英文译本进行翻译,这导致了某些内容上的漏译、多译或误译现象。现代中文译本则更加重视忠实于原文。它参考了最新的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原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现代中文译本不仅强调翻译的准确性,还注重可读性,使译文既忠实地反映了《圣经》教义,又易于被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在遵循忠实性原则方面,现代中文译本表
现得更为出色,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
5.1.3 动态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对比分析
动态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译文不仅要在意义上与原文对等,还要在效果上传达相同的信息。在《圣经》翻译中,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在应用这一理论时表现出显著差异。
和合译本采用了介于“字对字”和“意思对意思”之间的翻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意义的对等。然而,由于其基础文本存在缺陷,并且主要依据英文译本进行翻译,这限制了它在动态对等方面的表现。此外,面对复杂的句式和长句时,和合译本未能完全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导致某些段落在传达效果上有所欠缺。
相比之下,现代中文译本更加注重动态对等原则。它采用“意义相符、效果相等”的翻译策略,力求使译文在意义上和效果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现代中文译本不仅参考了最新的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原文,确保内容的准确性,还特别关注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得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圣经》的教义。因此,在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方面,现代中文译本表现更为出色,更好地实现了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目标。
5.2 词汇层面的对比分析
在词汇选择上,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展示了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策略。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例1:在《圣经·旧约·创世记》中,
原文:“And God called the dry land Earth; and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the waters called he Seas: and God saw tha t it was good.”
和合译本:“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
现代中文译本:“上帝把干燥的地方叫做‘地’,把那些聚集的水叫做‘海’。上帝看这一切都很好。”
在这个例子中,和合译本使用了“旱地”和“聚处”等较为传统的词汇,而现代中文译本则选择了“干燥的地方”和“聚集的水”,这些词汇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
例2: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
原文:“For I say unto you, that except your righteousness shall exceed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scribes and Pharisees, you shall in no case enter into the kingdom of heaven.”
和合译本:“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现代中文译本:“我告诉你们,除非你们的正直超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正直,否则你们绝
这里,和合译本采用了“义”和“文士”等传统宗教术语,而现代中文译本则使用了“正直”和“文士学者”等更为现代的词汇,不仅使表达更符合现代汉语语境,也减少了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5.3 句法层面的对比分析
在句法层面,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在翻译《圣经》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例3:在《圣经·旧约·诗篇》中,
原文:“O give thanks unto the God of heaven: for his mercy endures for ever.”
和合译本:“当向天上的神颂赞,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现代中文译本:“啊!我们要向天上的上帝感恩,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在这个例子中,和合译本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句式结构,而现代中文译本则采用了更为现代和流畅的句式结构。这使得现代中文译本在表达上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六、影响《圣经》译本差异的因素分
6.1 基础文本对版本差异的影响
基础文本的选择是影响《圣经》译本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和合译本主要依据英文译本进行翻译,而现代中文译本则直接参考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原文。这种不同的基础文本选择导致了两个译本在表达上的显著差异。
由于英文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翻译者的个人理解、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偏差。相比之下,现代中文译本通过直接参照原文,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圣经》的原意和风格。因此,在忠实于原文方面,现代中文译本表现更为出色。
6.2 翻译策略对版本差异的影响
翻译策略的不同也是造成《圣经》译本差异的关键因素。和合译本采用了较为保守的翻译策略,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而现代中文译本则采取了更为开放的策略,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忠实性。这使得两个译本在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6.3 语言变迁对版本差异的影响
语言变迁是影响《圣经》译本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汉语使用习惯的变化,一些在和合译本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结构如今显得较为生硬和难以理解。例如,和合译本中的某些文言表达和古典句式,在现代读者看来可能不够直观,增加了理解难度。相比之下,现代中文译本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采用了更为通俗易懂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结构。这不仅使《圣经》的内容更易于被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也增强了文本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七、结论
通过对和合译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语言变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语言风格上,和合译本更倾向于保留源文的古典和宗教权威性,采用异化策略。尽管其语言典雅优美,但在忠实原文方面存在不足。它更多地反映了早期传教士对《圣经》的理解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现代中文译本则采用更为自然、易懂的现代汉语,倾向于归化策略,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忠实性。这使得译本不仅贴近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也更易于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
在翻译重点上,和合本在某些神学术语和文化背景的翻译上较为保守,更注重形式对等,而现代译本则更加注重动态对等,注重传达意义和情感。在读者导向上,和合本的翻译风格更适合当时的宗教群体和文化背景,而现代译本则采用了更为流畅和自然的句式结构,更加关注普通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注重易读性和亲和力,使得译本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圣经》中译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挑战。随着技术革新、理论深化、风格多样化、跨文化交流加强以及翻译质量的持续提升,《圣经》中译本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提供更加准确、流畅和有意义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Nida, E. A.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
[3]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1964
[4]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许钧.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杨牧之. 《圣经》汉语翻译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