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汽轮机叶片冷却技术探讨
章松华
浙能武威能源有限公司
一、火电厂汽轮机叶片受热问题与冷却技术的重要性
(一)叶片受热的主要来源与危害
火电厂汽轮机叶片的受热主要来源于高温蒸汽的直接加热与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热传导。在汽轮机工作时,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进入汽轮机内,流经叶片表面时将热能传递给叶片,同时叶片在承受蒸汽冲击力、旋转离心力的过程中,会因机械摩擦产生额外热量;此外,叶片与周围部件的间隙漏汽、蒸汽在叶片表面的凝结放热等,也会进一步加剧叶片的受热。长期高温环境会对叶片造成多重危害:一方面,高温会导致叶片材料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降低材料的抗拉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使叶片在载荷作用下易出现塑性变形;另一方面,高温会加速叶片的氧化腐蚀,形成氧化层剥落,破坏叶片表面完整性,同时可能引发热疲劳裂纹,裂纹扩展后会导致叶片断裂,直接威胁汽轮机的安全运行。
(二)冷却技术对机组效率的影响
叶片冷却技术不仅能保障叶片安全,还对提升汽轮机乃至整个火电厂的发电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若叶片冷却效果不佳,为避免叶片过热失效,需降低汽轮机进口蒸汽温度,这会导致蒸汽的可用焓降减少,能量转换效率降低;反之,高效的冷却技术可允许汽轮机在更高的进口蒸汽参数下运行,提升蒸汽的能量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同时,良好的冷却能减少叶片因高温产生的性能损耗,降低叶片故障导致的停机频率,延长机组的连续运行时间,减少非计划停机带来的发电量损失,从运行稳定性层面进一步保障火电厂的整体效率。
二、火电厂汽轮机叶片主流冷却技术类型与工作原理
(一)内部对流冷却技术
内部对流冷却技术是通过在叶片内部设计冷却通道,利用冷却介质的对流换热带走叶片热量,是当前汽轮机叶片应用最广泛的冷却方式之一。该技术的核心是在叶片制造过程中,通过铸造或钻孔工艺在叶片内部形成复杂的冷却通道网络,通道形状通常根据叶片的受热分布设计为蛇形、叉形或树形等,以确保冷却介质能覆盖叶片的高温区域;冷却介质(通常为汽轮机的抽汽或压缩空气)从叶片根部进入冷却通道,在通道内流动时与叶片内壁发生对流换热,吸收叶片的热量后从叶片顶部或叶尖排出。内部对流冷却技术的优势在于冷却介质与叶片的接触面积大,换热效率高,且冷却通道隐藏在叶片内部,不影响叶片的气动性能,适用于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的高温叶片。
(二)表面气膜冷却技术
表面气膜冷却技术通过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低温气膜,将高温蒸汽与叶片表面隔离,减少高温蒸汽对叶片的直接加热,适用于汽轮机中高温区域的叶片防护。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叶片表面开设若干细小的冷却孔,冷却介质(如低压抽汽)通过叶片内部的通道输送至冷却孔,从孔中喷出后在叶片表面形成均匀的低温气膜;这层气膜如同“保护层”,覆盖在叶片表面,阻止高温蒸汽与叶片直接接触,同时气膜在流动过程中会带走部分叶片表面的热量,进一步降低叶片温度。表面气膜冷却技术的关键在于冷却孔的布置与气膜的覆盖均匀性——冷却孔需根据叶片表面的热流密度分布合理设置,确保高温区域被气膜完全覆盖,同时避免气膜之间出现“热斑”,防止局部过热。
(三)冲击冷却与复合冷却技术
冲击冷却技术通过将冷却介质以高速射流的形式直接冲击叶片的高温区域,实现局部强化换热,常用于叶片内部热流密度较高的部位(如叶片前缘、叶根等)。其工作原理是:在叶片内部的冷却通道中设置冲击靶面或导流结构,冷却介质通过喷嘴加速后,以垂直或一定角度冲击靶面(对应叶片的高温区域内壁),形成强烈的局部对流换热,快速带走该区域的热量;冲击冷却的换热系数远高于普通对流冷却,能有效解决叶片局部高温问题。复合冷却技术则是将两种或多种单一冷却技术结合,形成协同冷却效果,例如“内部对流冷却+表面气膜冷却”“冲击冷却 + 对流冷却”等组合方式——通过内部对流冷却控制叶片整体温度,表面气膜冷却隔离高温蒸汽,冲击冷却解决局部热点问题,三者结合可实现更全面、高效的冷却效果,适用于汽轮机超高温高压工况下的叶片防护。
三、火电厂汽轮机叶片冷却技术的优化方向与发展趋势
(一)冷却通道与结构设计优化
优化叶片冷却通道与结构设计,是提升冷却效率的核心方向之一。传统的冷却通道多为规则的几何形状,难以完全匹配叶片复杂的受热分布,未来可通过数值模拟与 3D 打印技术,设计更贴合叶片热流密度分布的非规则冷却通道,例如根据叶片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调整通道的截面大小、走向与密度,在高温区域增加通道数量、缩小通道间距,提升局部冷却强度;同时,可在冷却通道内部设置扰流结构(如肋片、凸台),增强冷却介质在通道内的湍流程度,提升对流换热系数;此外,优化叶片表面冷却孔的形状与布置方式,采用扇形孔、扩散孔等新型冷却孔结构,提高气膜的覆盖范围与稳定性,减少气膜损失,兼顾冷却效果与叶片的气动性能。
(二)冷却介质与换热效率优化
优化冷却介质的选择与利用方式,可在提升冷却效率的同时降低能量损耗。当前叶片冷却多采用汽轮机抽汽作为冷却介质,抽汽会消耗部分有用功,降低机组效率,未来可探索更高效的冷却介质,例如采用高温耐受性能更好的惰性气体,或利用锅炉排烟余热加热后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减少对汽轮机抽汽的依赖;同时,可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对冷却介质吸收的叶片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例如将加热后的冷却介质引入锅炉预热空气,实现能量的二次利用,降低冷却过程的能量损耗。此外,可通过强化冷却介质与叶片的换热过程,如提高冷却介质的流速、优化介质的流动方向,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减少冷却介质的消耗量。
(三)智能化监测与自适应冷却技术发展
随着智能化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智能化监测与自适应冷却技术将成为叶片冷却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一方面,可在叶片表面或内部植入温度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叶片的工作温度、热应力分布,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掌握叶片的受热状态与冷却效果,及时发现冷却异常区域;另一方面,基于实时监测数据,开发自适应冷却控制系统,根据叶片的实际温度变化自动调整冷却介质的流量、压力与喷射方向——例如,当监测到叶片某区域温度升高时,自动增加该区域的冷却介质供应量,强化局部冷却;当温度降至安全范围时,适当减少冷却介质用量,避免过度冷却导致的能量浪费。智能化监测与自适应冷却的结合,可实现叶片冷却的精准化、高效化,进一步提升汽轮机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结束语
火电厂汽轮机叶片冷却技术是保障机组安全运行、提升发电效率的关键支撑,其发展与汽轮机高温化、高效化的技术趋势紧密相关。当前内部对流冷却、表面气膜冷却、冲击冷却及复合冷却技术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在冷却效率、能量损耗、结构适配性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通过冷却通道结构优化、冷却介质利用升级、智能化监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叶片冷却技术将朝着更高效、更节能、更精准的方向迈进。未来,随着材料科学、数值模拟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轮机叶片冷却技术将进一步突破,为火电厂实现更高参数、更优效率的运行提供保障,助力我国能源行业向高效、清洁、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波.火电厂600MW 汽轮机组高压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25,40(07):98-100.
[2]陈炜,王骞.火电厂汽轮机效率提升技术探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5,(12):129-131.
[3]付业东.火电厂机组汽轮机运行维护与节能指标分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5,(11):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