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
王鑫鑫
郑州经贸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及多部著作中都表达了建设思政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政课不管是在培育新时代青年、塑造学生价值观还是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在陕西梁家河待了七年之外,他还在多个地方工作过,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都有他工作的足迹,无论是在河北正定走遍大街小巷,还是在浙江深入基层,习总书记总是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他深耕一线,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听取民意,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发展,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理念和创新性的举措。在习总书记的工作足迹中,总能感受到丰富的政治智慧、深厚的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而这些都是我党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思政课上优渥的资源。把习总书记的工作足迹融入到思政课程当中,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新时代我国伟大实践的成就,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脉络,同时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大任,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的价值
2.1 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与政策性
思政课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政策性特点,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教学过程中围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展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思政课的课时、学分等都由国家教育政策所规定,且思政课的内容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跟国家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无论是 2003 年习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还是在 2005 年习总书记在浙江余村调研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还原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政治性与政策性。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与成就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立场,能够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2.2 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精准度
习近平工作足迹中的故事生动鲜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情暖民心的赤诚情怀。[2]他在福建宁德任职时,当时的老百姓温饱都是问题,习总书记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困难,一个县一个县的调研,在大量调研后初步确定了宁德发展的基本思路,推动当地脱贫攻坚。习总书记在福建宁德的故事融入思政课,一方面,始终围绕和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展现贯穿各个方面的丰富事例的差异性,使课程教学不再单一,从而实现目的性和亲和力的统一。[3]思政课的案例不光要有亲和力,同时还要精准把握学生所关心的痛点问题和热点话题。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人才补贴问题都可以结合习总书记的工作足迹中进行案例分析,与当下的最新政策相比照,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政策方针的一脉相承。如习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因为小学校舍的破败而生气,要求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以及提出的“人才九条”,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我国教育以及人才的重视,与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一脉相承。
2.3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理想信念
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总书记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习总书记在上海工作七个多月,他下基层、抓党建、谋创新,带领上海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也是党建发展的历程,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死存亡和长治久安。习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格外重视党建工作,他深入基层,重点考察国有企业和社区党建,针对上海党建工作的困惑进行指导,通过完善制度、传承红色传统等方式为上海党建指明了方向。学生在学习习总书记上海工作足迹党建故事的过程中,会被习总书记带领全党务实为民的精神所感染,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充分认可党的方针政策并积极实践,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三、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3.1 深入挖掘工作足迹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将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到思政课之前,要对其工作足迹进行全面梳理。习总书记工作足迹一共有4 个系列,分别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四部著作系统的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的经历。思政元素可以从习近平工作足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方面深层次进行挖掘。在政治方面,持续关注习近平同志在各地工作时坚持党的领导、发扬建党精神以及加强党组织建设的举措和理念,如在上海工作时对党的基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经济方面,挖掘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政策,如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晋江经验”, 晋江实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至今,发展实力依然蒸蒸日上。文化方面,习总书记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实践,如习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对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在浙江工作时对良渚文化保护的关注。社会方面,聚焦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如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习总书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宁德人民早日摆脱贫困。生态方面,挖掘习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将习近平工作足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形成系统的教学素材,优化教学设计,融入教学课堂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体现,增加思政课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
3.2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呈现工作足迹案例
好的教学方法能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在融入习近平工作足迹案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专业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思政课不能单一的使用传统的讲授的方式,单一的讲授无法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案例讨论、小组研读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堂当中,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要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播放习总书记工作足迹相关纪录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更直观的感受,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走出课堂,重走习总书记工作的地方,身临其境感受习总书记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实践中对习总书记工作足迹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3.3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融入工作足迹的教学能力
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关于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专题培训,尤其是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专题培训。培训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工作足迹中的实践经验和精神内涵,学习如何运用思政课教学方法与技巧,将工作足迹案例巧妙融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挖掘习近平工作足迹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撰写学术论文和教学案例。通过学术研究,提升教师对思政课融入习近平工作足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深入的见解。建立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分享在融入习近平工作足迹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习近平工作足迹的经验及困惑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将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对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与政策性、亲和力和精准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融入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并加强教师培训。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举措将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思政课的机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习近平工作足迹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更大育人功效。
五.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 钟宜国.学深悟透笃行奋力谱写地方人大工作新篇章——学习《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J].人民政坛,2022,(08):15-16.
[3] 陈明霞.习近平“足迹”系列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1):146-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5 年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课程)《习近平工作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5SZK064)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