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闽西红土文化资源融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阙莉华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岩凤凰小学 364000

历经岁月冲刷沉淀的红土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教学优势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新时期“立德树人”理念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凸显出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浸润式培养,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参与中,实现思想意识形态的全面转化,塑造优秀的品格,提升民族自豪感,培育家国情怀。因此,作为教师,应寻找更加巧妙的方法、模式,围绕着课堂教学的开展,发掘更优质的资源,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培育学生逐步塑造价值观念,代入到行为转化的进程中,真正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迈入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之上,成为新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

一、深入融合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语文学科教学的推进,在新时期表现出来的明确的育人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建立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积极迎接今后的挑战,尤为重要。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闽西红土文化资源,就能产生更加显著的课程实施效果。尤其是在现行统编版教材之中更是蕴藏了很多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文章,找到衔接点,让资源内容成为有力的载体,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核就能产生显著的育人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进行规划设计,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心,升华他们的家国情怀。

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就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其中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就义的故事。在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文章的诸多内容,展开批判性思考,明确文章所刻画出来的五壮士形象,感受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探讨五壮士,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崇高品质等等。同时,借此契机,教师再融入闽西红土文化资源,即龙岩特定区域,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积淀下来的革命故事,如,“郭滴人:点点滴滴为人民”“邓子恢:红色金融破局者”“邱金声:征战苏皖的抗日英烈”“ 蓝和春:血洒抗日前线的武平男儿”引导学生感受更多英雄人物,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品质,让学生形成对当地英雄的崇敬之情,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赋能,予以学生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推进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支持。在现当代教育背景之下,选择信息化平台,运用线上的途径来进行不同程度的搜集整合,贯穿于教学始终,就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引领、带动。在先进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带动学生开启一场穿梭时空的体验之旅,也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塑造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优秀的精神品格。所以,在闽西红土文化融入的过程中,教师也需与时俱进地学习新功能、新模式,新方法,聚焦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线上资源库的搭建进行有意义的设计、引进,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选择巧妙的方式予以学生沉浸式体验,让他们在一个巧妙的氛围中进一步产生情感共鸣,发展民族精神等。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从智慧平台出发,搜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红土文化资源,选择线上的方式,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要素为一体,予以学生一系列的感官刺激,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更想要了解红色革命文化。

如,“陈桂昌:坚守阵地立奇功”的故事、“王直:指挥作战屡立战功”的故事,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师政委形象就是以王直为原型的。引导学生在资源探索过程中,阐述自己的想法、观点,丰富他们的体验。此刻,学生就能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是先辈们用热血换回来的,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报效祖国。

三、开发第二课堂,拓宽红土文化资源感知范围

语文学科教学的推进离不开第二课堂的开辟,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效联通,才能够真正地打造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所以,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不再局限于一个固有的范围之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创新性视角出发,开拓一切可以运用的社会资源,从而让课堂教学得到全面的拓展、延伸,在真正意义上的广阔范围中,学生才能够接触到更多优质的红土文化资源,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完善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像周恩来一样从小要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同时,联系《黄继光》这一文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黄继光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意志,探讨他心目中的理想是什么。在巧妙的衔接过程中,学生本身的情感态度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也会油然而生。在此视角下,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出第二课堂的优势,并且连接一系列的闽西红土文化资源来带动学生走出校园,如闽西革命烈士陵园、邓子恢纪念馆、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等,启发学生感知深厚的历史记忆,丰富的文化精髓。实践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中受到启迪。通过亲身的感悟、经历,获得全面发展。活动之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绘制小报、写作、讲爱国红色故事等一系列方式,让整体的活动实施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质的红土文化资源,往往可以增强课程本身的引领意义,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参与中,持续优化思想、意识以及行为,培育优秀的精神品质,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展望未来,广大教师仍然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以及探索,积极实践性的规划与设计,借助不同的途径来进行资源搜集与整合,带动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深厚的历史记忆,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逐步形成优秀的精神品格,建立爱国爱党的浓厚感情,真正优化行为,获得持续提升,达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花. 浅析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 名师在线,2024,(32):22-24.

[2] 唐芳芳. 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J]. 新教育,2024,(25):62-64.

[3]曾玉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23.

本文系 2024 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闽西红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JKYJX24-04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