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演唱中的艺术价值

作者

林雅茹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钢琴艺术指导作为声乐表演的第二主角,它的作用远超传统伴奏的范畴。它既是演唱者的技术支撑,也是情感共鸣的引导者,更是作品风格的共同诠释者。本文将从艺术指导的定义以及艺术指导的发展并以《越人歌》为例来阐述艺术指导在声乐演唱中的价值。

一、钢琴艺术指导的概述

(一)钢琴艺术指导的定义

艺术指导是指在音乐表演教学中钢琴演奏者通过了解作品风格与作品意图的基础上与演唱者交流沟通,共同创作出音乐作品的过程。艺术指导以声乐艺术指导和器乐艺术指导为主。钢琴艺术指导并不仅仅局限于钢琴演奏,而是在钢琴演奏的基础上做了延伸包含钢琴演奏,钢琴伴奏和音乐教育三者。钢琴艺术指导更加看中协作能力,所以要求艺术指导要有独奏,伴奏等多方面能力的支持,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艺术修养,才能在了解作品背后故事的基础上对演唱者给予指导共同展现出更加完美的作品。例如当演唱者需要传递一段悲伤是,钢琴不只是会默默陪衬,而是会通过音量的收放,力度的变化,把情绪给烘托住;当演唱者需要展现温柔,钢琴要会调整音色的细腻度,使声音柔而不虚。

(二)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

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巴洛克时期,当时羽管键琴,管风琴等键盘乐器在室内乐与宗教乐演奏中承担着数字低音的角色,为旋律提供和声支持,此时伴奏属于从属地位。十八世纪钢琴发明后,凭借着自身音量,音色,音域的优势逐渐代替了其他键盘乐器。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早起的作品中,更加注重伴奏的表现力。19 事纪浪漫主义时期是艺术指导的重要发展时期,作曲家对情感的追求使得钢琴伴奏的地位直线上升与主奏乐曲或人声形成平等协作。20 事纪上半叶后,钢琴艺术指导进入成熟期。

我国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历程与西方音乐传入紧密相连。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教士来华,钢琴作为“西洋乐器”进入中国。最初多为宗教或艺术歌曲伴奏,处于依附地位。20 世纪 20 年代,萧友梅、黄自等留洋音乐家归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开设钢琴伴奏课程,是我国艺术指导的雏形。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是本土化的探索时期。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钢琴伴奏艺术成为声乐,器乐表演的必要一环这一时期音乐家们尝试将民族音乐融入伴奏。改革开放后是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交流频繁,钢琴艺术指导概念从欧美传入取代了钢琴伴奏这个传统称谓。各大高校相继设立相关专业,课程涵盖全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同时在本土作品中钢琴艺术指导的创造性增强,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协作愈发精密,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越人歌》的艺术特征与钢琴艺术指导的协作分析

《越人歌》作为一首古诗词歌曲,以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该作品是著名青年作曲家刘青根据古曲《越人歌》改编。古曲《越人歌》出自西汉刘向《说苑》一书,是中国最早翻译的诗歌,创作于春秋时期。歌词通过简单且深邃的文字传递出对爱情的热烈与无奈。这种对爱情真挚的描绘不仅在封建社会显得弥足珍贵,在现代社会也显的格外动人。

(一)《越人歌》的旋律特征

《越人歌》采用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4/4 拍。越国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越人歌》的调式结合了歌曲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采用G 宫五声民族调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味,为歌曲奠定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基础。整首歌曲由前奏 A、B 乐段及反复构成,前奏由八小节构成,多小节的琶音如潺潺流水般引入,将观众带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之中。琶音的运用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还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见证着越人与王子之间那段浪漫的邂逅。B 乐段像是A 乐段的自然延续,在作曲技法上呈现出瀑布式的推进,富有动感。

在节奏运用上,歌曲较多使用二分音符,八分音符。这种节奏的组合使得歌曲的韵律感十足,既不会过于急促,也不会显得拖踏。乐句每一句的结尾都精心设计为长音,长音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演唱者充分抒发情感,也给听众留下了回味的空间,使歌曲的情感表达更加悠长深远。

(二)《越人歌》的歌词特征

《越人歌》源自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越人歌》歌词长短错落有致,出现七言长句和四言短句交相出现,长短句的结合凸显了越人心情波动,从激动不安到内心挣扎,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大量使用“兮”字,句中句尾都很有规则的使用了兮字,如“今夕何夕兮”“心悦君兮君不知”等,起到点缀作用,让歌词读起来更具有对称美,优化了歌曲结构,强调了抒情氛围,使情感得以充分发挥;情感真挚细腻,歌词生动的展现了歌者的情感变化,开篇以“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以反问语气凸显初见王子时的激动狂喜,“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体现出含羞成欢的心情,结尾“心悦君兮君不知”则饱含着爱而不得的无奈,将对王子的倾慕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三、《越人歌》的钢琴伴奏处理

(一)伴奏织体对情绪的推动

《越人歌》整首曲子速度为行板,较慢的速度配合上优美的伴奏,使得这首歌曲被众多高校学生和老师所喜爱,传唱度非常高。在《越人歌》的前奏(第 1-8 小节)中,作曲家运用了很多琶音,使得整首曲子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流动性。虽然没有歌词,但琶音的巧妙设计已经烘托出歌曲的唯美意境,为第一句歌词做好了铺垫。第一部分(第9-24 小节)整体的伴奏肢体以柱式和弦和半分解和弦为主。左手部分以八分音符流动,搭配上右手以琶音的演奏技巧来弹奏柱式和弦,歌曲的旋律缓缓流入,仿佛在跟听众讲故事一般。第二部分(第 25-38 小节)的伴奏肢体与第一部分有所不同,左手的伴奏变成了十六分音符的单音跑动,搭配上右手的柱式和弦,加上和弦内音的旋律,整体感觉比第一部分更加优美,流动性更强。作曲家通过音符时值的改变,推动了歌曲情绪的爆发,表现出热烈的情感。结束段(第39-46)给人以无限遐想,仿佛思绪仍然在延续,曲子尚未结束。

(二)《越人歌》的伴奏处理

《越人歌》是一首充满哀怨与无奈的爱情诗篇,钢琴伴奏处理需要以细腻柔和为主,以表现出诗歌的深情与厚重。在旋律的起伏中,伴奏应随之变化,以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氛围。

结语

钢琴艺术指导从雏形走到今天的逐渐成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在声乐演唱中,钢琴艺术指导并非单纯的“伴奏者”,而是与演唱者共同构建情感表达的核心创作者。在演绎作品时通过节奏的弹性契合、音色的层次呼应、情感的递进共建,将歌词的意境,声乐的个人表达与钢琴的音色魅力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作品的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冯洋,丁阳.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演唱中的艺术价值——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J].剧影月报,2025,(03):55-57.

[2]吴佳俊.浅析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者的协作艺术[J].戏剧之家,2025,(17):63-65.

[3]刘宇航.两首古诗词歌曲《越人歌》《青玉案·元夕》的伴奏手法分析[J].黄河之声,2025,(03):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