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

黄一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第九中学 065200

引言

全球化语境中,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国际交流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语言层面上,更应该担负起传播文化的任务。目前,在英语课堂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已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课标精神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出发,论述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的实践意义和实施途径,以期对兼顾语言学习和文化育人有所裨益,有助于培养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大学生的培养工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与哲理思想,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掌握外语知识,又能对中华文化有较好了解与继承,进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1]。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传统文化里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及诗词歌赋都能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分析与了解,既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解题思维方式[2]。

(二)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其一,传统文化给英语教学带来更多文化素材,打破单纯语言知识限制,使得教学内容更多元化。传统文化当中所富含的历史故事、哲学思想、民俗习惯等等因素,都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求知欲,促进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它不仅使得英语教学不限于语言技巧上的培养,而且扩展它在文化教育上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视角与经验。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推动教学方法多样化。展示传统文化内容,常常要求教师采取更具有互动性、启发性的教学策略。如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讨论辩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英语,感受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

(三)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深刻地理解,并体会到中国文化本质、经典诗词、历史故事等,都可以在教学当中进行理解、哲学思想的传达激发同学们对祖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英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它所传达的中国文化信息不仅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强化他们的文化自觉。学生掌握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工具,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联系,学校通过这一方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打下根基。其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了解与尊重本国历史、哲学、艺术。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智慧进行反思与汲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深挖教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要素

英语教材中一般都涉及多种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教师经过认真地分析和研究,能够从这些内容中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因素。如在英语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可结合中国古代诗词、历史故事、传统节日,来进行文化对比及探讨,以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语言的传递,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的浸润,借助跨文化的有效交流来帮助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技能当中去,促进其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一实践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激发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骄傲与认同。

以“Wonders of the world”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讲解世界奇观,除课本上讲到国外埃及金字塔和罗马斗兽场外,教师还可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并加以比较分析。如在论述长城建筑特点的时候,可扩展说明长城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烽火戏于诸侯”典故等,使学生明白长城不但是一个建筑奇迹,还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结晶。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这些中国奇迹,如“The Great Wall,stretching over 21,000 kilometers,symbolizes the perseverance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古代中国诗人关于长城的诗篇,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翻译成英文进行赏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不同韵味。这种文化对比及语言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有关英语表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及认同,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熏陶双重目的。

(二)创设情境,激活英语课堂生命力

英语教学中教师创设文化内涵丰富的场景,既可以加强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引导他们感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具体地说,教师可通过创设与中国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文化习俗等有关的场景,把英语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文化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如在解释与节庆相关的词语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风俗,并通过对比英语与中文节日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与共性,从而进行语言学习。另外,运用多媒体工具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教师也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内容以视频,音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中国经典诗词、书法艺术、京剧,让学生置身于虚拟情境之中,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这一情境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了解,从而激发其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机。

(三)阅读浸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浸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的一条重要实践路径。这条路径注重通过选择有文化内涵的英语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与价值观念有深刻了解,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养成,让英语学习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从理论层面上看,阅读浸润要遵循以文化应对教学的原则,并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有机地融合中华文化元素。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仔细挑选那些既具有语言学习意义又能传承文化的文本,这包括经典文献的英文译本和文化主题文章等。这些材料应当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语言层面上,注重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和解读,有助于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精准理解;从认知层面上指导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剖析;从情感层面上培养文化认同感与跨文化意识。该框架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逐渐建立对中华文化系统性的理解。

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语言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教材挖掘、情境创设、阅读浸润的策略,可以达到文化传承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共赢。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文化内容和语言目标深度结合的问题,构建系统化和常态化教学机制,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从而为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连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程的区域探索[J].教育视界,2024(6):4-9.

[2]张晶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式教学研究[J].2024(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