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经电子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应用价值

作者

代大春 唐铭(通讯作者)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云南昆明 650000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肺炎支原体肺炎占住院 CAP 患儿的 10%-40%[1] 。本文旨在探讨 BAL 术对儿童 RMPP 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4 年1 月至12 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104 例RMPP患儿。纳入标准: ① 经血清学或 PCR 证实为支原体感染; ② 病程持续 7 天以上,抗支原体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 ③ 胸片或 CT 提示肺部实变或大片阴影; ④ 排除其他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者。

患儿年龄 3~12 岁,平均( 7.4±2.3 )岁,男女比例约 1.3: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52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肺炎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标准化常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抗支原体感染治疗:选用红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 30mg/kg/d ,Bid),连续用药,疗程 7\~10 天。根据患儿体重调整剂量,部分患儿使用多西环素注射液静脉滴注( 4mg/kg/d ,Bid(仅限 8 岁以上患者)增强抗药性应对能力。 ② 对症支持治疗: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混合雾化,每日 2 次)、祛痰药物(氨溴索口服液或静滴)、适度退热处理(物理降温或布洛芬悬混液)。如有喘息表现,辅以支气管舒张剂如氨茶碱或沙丁胺醇。 ③ 营养支持及休息:合理控制水电解质平衡,保持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鼓励卧床休息以利肺部炎症吸收。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电子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团队在标准操作流程下完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术前准备:患儿签署监护人知情同意书。术前 6 小时禁食禁饮,术前 1 小时肌注阿托品 0.01mg/kg 预防分泌物过多,建立静脉通道,备用氧气与监护设备。

② 麻醉方式:根据患儿年龄选择浅静脉麻醉或全麻,术中持续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

③ 镜下操作:操作由具备支气管镜操作资质的专科医生在标准无菌条件下完成。选用电子支气管镜(如 MINDSION BF42/28),通过鼻腔或口腔插入患儿呼吸道,依次观察声门、气管、主支气管及病变区域的段支气管。根据影像学及听诊定位,确认病灶部位(多为下叶或中叶支气管),将镜头置于相应段支气管腔内。灌洗液为常温 0.9% 氯化钠溶液,每次注入量 5–10mL ,总量不超过体重的 3mL/kg 。灌洗采用“注入—静置 5 秒—缓慢回吸”的循环方式进行,必要时重复 2\~3 轮,直至回吸液变清或达到最大安全灌洗量。整个过程中持续监测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确保操作安全。灌洗液通过支气管镜内腔负压吸引系统完整回收,用于病原检测及药敏分析。

④ 术后处理:灌洗术后立即将患儿转入观察病房,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状态 1\~2 小时。对于出现轻度咳嗽、低氧或喉痉挛等反应的患儿,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或静脉镇静药物缓解。根据回收灌洗液结果,指导后续抗感染治疗调整药物方案。术后 24 小时内评估肺部听诊变化,部分患儿可复查胸片或肺部超声评估局部病灶变化。术后一周内禁忌剧烈活动,鼓励轻度拍背促进肺部引流,保证呼吸道通畅。

整个操作过程强调无创伤、无诱发加重,确保安全前提下完成病灶清除、分泌物稀释及炎性因子冲洗。

1.3 评价指标

主要观察以下指标: ① 发热消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住院天数; ② 治疗后第 7 天胸部影像学复查改善情况,分为“明显吸收”“部分吸收”“无明显变化”; ③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出血、低氧、支气管痉挛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 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 2 两组患儿治疗后影像学改善情况比较 [n(%)]
表 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表 1 结果分显示,观察组患儿在发热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住院天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01 );表 2 结果显示,治疗后第 7 天影像学复查显示,观察组“明显吸收”比例为 73.08% ,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优良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P=0.009 );由表 3 可见,BAL 术相关并发症主要为一过性低氧、轻度支气管痉挛,均可自行缓解或对症处理,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该技术在儿童中应用具有良好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

3 讨论

RMPP 在儿童中发病率日益上升,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及生活质量。其病理机制多与免疫反应过度、黏稠分泌物阻塞小气道有关,常规治疗效果有限。电子支气管镜 BAL 术不仅可直接清除肺内分泌物,缓解阻塞,降低炎性负荷,同时有助于病原学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BAL术有助于快速改善症状并缩短病程,对肺实变等并发病灶具有良好清除作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为轻微可控反应,在儿童中具有较高安全性,建议在条件许可的医院推广应用,为患儿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JAIN S,WILLIAMS D J,ARNOLD S R,et al.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mong U.S.children[J].N Engl J Med,2015,372(9):83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