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泄洪消能设计优化研究
黄剑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重庆市 400000
一、引言
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在我国能源结构和水资源调配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高水头条件下泄洪水流能量巨大,如何高效、安全地进行消能成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不合理的泄洪消能设计可能导致下游河床冲刷、岸坡坍塌,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甚至威胁到周边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开展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泄洪消能设计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泄洪消能常见方式
2.1 挑流消能
挑流消能是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消能方式。其原理是借助鼻坎将下泄的高速水流向空中抛射,使水流扩散并卷入大量空气,而后落入与鼻坎相距较远的下游水垫,形成强烈的旋滚区,冲刷河床形成冲坑,再经紊动扩散与下游水流衔接。在水流与空气摩擦以及旋滚区的作用下,消耗水流的大部分能量。例如,锦屏一级水电站泄洪洞出口采用挑流方式消能,其最大坝高 305m ,设计泄流量大,通过合理设计挑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泄洪消能的目的。但挑流消能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雾化影响严重,可能对周边环境和设施造成不利影响。
2.2 底流消能
底流消能通过在下游设置消力池等设施,使下泄水流在消力池内形成水跃,通过水跃的强烈紊动消耗能量。传统的底流消能雾化相对较低,但临底流速较大,对底板的抗冲保护要求较高,消力池底板稳定性难以保证。为解决高水头大单宽流量底流消能临底流速大等问题,有研究提出多股多层水平淹没射流新型消能形式,这种消能形式兼有三元空间水跃和淹没射流特征,具有自身独特的水力特性和消能机理,能够适应不同的下游水位,消能率较高且流态稳定。
2.3 面流消能
面流消能是使下泄水流在下游水面形成表层主流,通过水流的表面旋滚和底部回流消耗能量。其雾化影响介于挑流消能和底流消能之间,但表面波浪影响较远,不利于航运及下游河岸的防冲保护。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如对下游水位变化适应性要求较高且航运需求较小的工程中,面流消能可能会被选用。
三、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泄洪消能面临的问题
3.1 水流能量巨大带来的冲刷问题
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泄洪时,水流具有极高的流速和动能,即使经过消能工,剩余能量仍可能对下游河床和岸坡造成严重冲刷。如一些峡谷地区的工程,河谷狭窄,泄洪水流集中,对河床的冲刷破坏力更强。冲刷可能导致河床下切、岸坡失稳,进而影响工程的基础安全。
3.2 空化空蚀问题
在高流速水流条件下,容易产生空化空蚀现象。当水流压力低于饱和蒸汽压时,水中会产生气泡,气泡随水流运动到高压区时迅速溃灭,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对泄水建筑物表面造成破坏。特别是在泄洪深孔、底孔等部位,空化空蚀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耐久性。
3.3 泄洪雾化影响
挑流消能等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泄洪雾化,雾化水滴随风飘散,可能导致周边地区湿度增加,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对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在一些高陡边坡地区,泄洪雾化可能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工程安全。
四、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泄洪消能设计优化策略
4.1 优化消能工布置与体型设计
根据工程的具体地形、地质条件和泄洪要求,合理选择消能工的布置形式和体型。例如,对于狭窄河谷中的高拱坝工程,对称斜切挑坎水舌纵向扩散充分,落水区呈窄长条状,可以充分利用下游河道的纵向空间,减轻对河床的冲刷。在设计过程中,可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不同的消能工布置和体型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优方案。以锦屏一级水电站为例,通过对泄洪洞出口挑坎形式的优化,采用对称斜切挑坎,解决了原设计方案中水舌纵向扩散不够充分、对下游河床冲刷严重的问题,冲坑最深点基本位于河中心位置,利于岸坡稳定。
4.2 采用新型消能技术
积极探索和应用新型消能技术,如多股多层水平淹没射流消能技术。这种技术针对高水头、大单宽流量泄洪消能问题而提出,具有流态稳定、适应性强、低雾化、高消能率等优点。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不断完善新型消能技术的设计方法和参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4.3 加强防空蚀措施
为减少空化空蚀对泄水建筑物的破坏,可采取一系列防空蚀措施。例如,优化泄水建筑物的体型,减少水流的局部突变,降低水流的空化数;在易发生空蚀的部位采用抗空蚀材料,如不锈钢、环氧砂浆等;设置掺气设施,向水流中掺入空气,破坏空泡的形成和发展,减轻空蚀破坏。如小浪底工程孔板消能泄洪洞,通过多次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优化洞型设计,满足了消能和防空蚀的要求。
4.4 考虑泄洪雾化影响进行综合设计
在泄洪消能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雾化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预测泄洪雾化的范围和强度,合理规划周边设施的布置,避免雾化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可能受雾化影响的边坡,可采取加固措施,如设置排水系统、抗滑桩等,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例如,锦屏一级水电站通过创新提出“锦屏一级无碰撞泄洪消能模式”,将泄洪雾化与消能有机结合,大大减轻了泄洪雾化对千米高边坡稳定的影响,保证了工程安全运行。
五、结论
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泄洪消能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效益。通过对常见泄洪消能方式的分析,明确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针对当前泄洪消能面临的水流冲刷、空化空蚀和泄洪雾化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消能工布置与体型设计、采用新型消能技术、加强防空蚀措施以及考虑泄洪雾化影响进行综合设计等优化策略。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充分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综合运用多种优化手段,确保泄洪消能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高水头水利水电枢纽的安全稳定运行,使其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新友.水闸泄洪能力与水力结构优化设计[J].中国水运,2025,(10):82-84.DOI:10.13646/j.cnki.42-1395/u.2025.10.031.
[2]伍学文,徐震.某溢流坝下游泄洪消能布置试验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1(02):1-5+10.DOI:10.14079/j.cnki.cn42-1745/tv.2024.02.001.
[3]陈永灿,王皓冉,李永龙,等.高坝枢纽泄洪消能建筑物智能巡检与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展望[J].工程科学与技术,2023,55(03):1-13.DOI:10.15961/j.jsuese.202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