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视域下音乐学科融入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究
张黎蕊
江苏·扬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字词释义、语法解析和思想主旨的归纳,然而语分析理论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激活古诗词教学中的“话语性”,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触摸到诗词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在此理论下,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诉诸听觉与情感的“声音话语”,其核心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力度——本身即具有强大的表意潜能和情境塑造能力。音乐话语的介入,为弥合古今语境隔阂、活化诗词话语实践提供了独特可能。
一 具象化诗词的语音形式与情感基调
在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古诗词作为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话语实践,其意义的完整建构不仅依赖于文字符号的静态解读,更关涉语音韵律、情感态度及社会文化规约的动态交互过程。音乐学科以其独特的"声音话语"属性,为破解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理解平面化、情感体验疏离化的困境提供了创新路径。
从话语分析的维度审视,古诗词的语音层绝非单纯的装饰性要素,而是承载情感倾向、标识文体特征、传递话语意图的核心修辞手段。传统教学对语音规则的机械讲解往往割裂了"声"与"情"的有机联系。
音乐学科的介入,则通过旋律的线性运动模拟诗词语调的抑扬顿挫,以下行音阶呼应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沉郁顿挫;通过节奏的时空结构具现诗词的格律呼吸,用弹性速度处理词体长短句的韵律张力;通过音色的质感选择渲染诗词的情感底色,用琵琶的铮琮演绎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欢跃。这种声音符号对语言韵律的多维转译,将抽象的平仄格律转化为可听可感的声学现实,使学生得以直观把握诗词作为"声音艺术"的本质特征。
更深层而言,音乐韵律的修辞功能在于激活诗词的情感编码系统。话语分析揭示,情感是话语实践的核心驱动力,而诗词中的情感往往凝结于特定韵律模式中。音乐通过和声的色彩明暗、力度的强弱对比、织体的疏密变化等手法,将隐含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潜流外化为可感知的声音叙事。当学生聆听以辛弃疾《破阵子》谱写的雄浑进行曲时,鼓点节奏与铜管音色共同构建的音响张力,使其无需术语解释即能领会"沙场秋点兵"的豪壮气概与"可怜白发生"的悲愤落差,这正是音乐韵律对情感话语的直接具身化呈现。
综上,音乐作为"韵律修辞"融入古诗词教学,本质是运用声音话语重构诗词的语音美学系统与情感表达机制。它通过科学转化诗词的声学基因,使抽象的语言规则转化为可感知的音响经验,让沉睡的文字韵律在当代课堂重新"发声"。
二 营造历史文化语境与情感场域
在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古诗词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重构特定历史时空中的话语实践。传统教学常因语境抽离导致意义解读浮于表层,而音乐学科作为强大的“情境话语”,能够通过其独特的时空叙事与情感建构能力,有效还原诗词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营造沉浸式的情感场域,从而激活对文本深层意蕴的穿透性解读。
话语分析理论强调,任何言语行为的理解都受制于其原初语境——包括时代精神、社会制度、物质环境及特定交际目的。当学生面对王维“大漠孤烟直”的意象时,若缺乏对盛唐边塞军事体系、丝绸之路商贸生态的认知,便难以领会诗句中隐含的国力自信与空间征服欲。
音乐在此发挥不可替代的“考古学”功能:通过复原唐代龟兹乐的音阶结构,使用筚篥、羯鼓等丝路乐器组合奏响苍劲音调,声学场域瞬间重构出边关驿道的风沙感与戍卒的孤寂心境。当《凉州词》在带有胡风韵味的琵琶轮指与鼓点节奏中展开,学生通过听觉直接感知到中古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碰撞的“声音现场”,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历史存在。
更深层的情境营造在于音乐对情感场域的精密编织。话语分析揭示,诗词情感实为特定社会关系中价值判断的审美化表达。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念,根植于唐代士族婚姻制度下的情感压抑。仅靠文字分析难以唤醒当代青年的共情,而音乐通过和声张力构建的心理空间,半音进行的尖锐感暗示内心撕扯;音色隐喻的运用,用弦乐颤音具象化情感的震颤;动态结构的戏剧化处理,使制度禁锢下的情感创伤转化为可聆听的心灵图景。
当学生通过南音表演理解柳永词中市井勾栏的世俗烟火,在蒙古长调烘托中体会《敕勒歌》的草原族群意识,音乐便成为解码文化基因的声学密钥。这种情境化教学不仅复活了历史现场,更引导学生在声音场域的沉浸中发展出“批判性共情”。这正是音乐作为情境话语的深层教育价值:它使诗词解读从文本分析升维为文化实践,在重建的历史声景中激活中华美学的精神基因。
三 搭建多模态话语实践平台
在话语分析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本质是重构历史话语实践的过程,而学生主体性的缺席常导致意义建构沦为单向灌输。音乐学科作为动态的“互动媒介”,通过搭建多模态话语实践平台,将静态文本解读转化为集体意义协商场域,使学生从话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
传统教学常将古诗词视为封闭的权威文本,学生被置于“聆听训诫”的话语接收端。音乐介入则颠覆这一权力结构:当学生为《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设计拨弦音效时,需分析白居易对商妇琴技的描摹意图,通过声音符号的选择实现个体化诠释;当小组合作编排《木兰诗》音乐短剧时,扮演兵卒者用顿弓表现“朔气传金柝”的肃杀,饰演木兰者以圆滑奏传递“对镜贴花黄”的柔婉,不同声部的对话实则是话语角色的情境化重构。
更深层的互动性体现在音乐触发的社会协商维度。话语分析理论强调,意义生成于主体间的符号交换。当学生分组为《春江花月夜》设计配乐方案时,支持古琴独奏的一方主张“江天一色”的空灵禅意,推崇民族管弦乐的一方坚持“月照花林”的绚烂质感,争论焦点实为对“盛唐气象”美学本质的理解差异。教师引导双方通过音响实验验证。最终融合方案,在“鸿雁长飞”处加入洞箫点描,于“鱼龙潜跃”时辅以低音弦乐波动,更是话语意义在协商中深化的证明。
该路径的实施需建立批判性对话机制。学生完成《念奴娇·赤壁怀古》摇滚改编后,需阐释电吉他失真音色与“乱石穿空”的隐喻关联,说明架子鼓复合节奏对“千堆雪”意象的拆分重组逻辑。教师则引导反思:重金属风格是否过度强化暴力美学而弱化了“人生如梦”的哲思?此类思辨使学生意识到:音乐转译不仅是艺术选择,更是在当代文化坐标系中重绘历史话语地图的政治实践。当学生通过投票决定用侗族大歌多声部演绎《江南可采莲》,以原生性复调对应诗歌的集体劳作场景时,实则是以声音人类学视角完成了对乐府民歌生产关系的现代阐释。
本文系 2023 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基于话语分析下的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呈现的研究》(2023JY15-L1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