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山区铁路防洪能力的工程措施与管理策略
苏振军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 陕西安康 725000
引言
山区铁路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常常面临洪水威胁,严重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与效率。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山区铁路防洪形势更加严峻。洪水不仅会造成铁路基础设施的严重损坏,还可能导致列车运行中断,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此,提高山区铁路防洪能力已成为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系统探讨提高山区铁路防洪能力的工程措施与管理策略,为保障山区铁路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山区铁路防洪面临的挑战和现有措施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山区铁路防洪能力的提升。
1 山区铁路防洪现状与挑战
山区铁路防洪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变化影响、工程设施老化等问题。山区地形陡峭,地质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引发洪水,对铁路线路造成严重破坏。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多,洪水频率和强度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山区铁路的防洪压力。此外,部分山区铁路建设年代较早,防洪标准偏低,工程设施老化严重,难以适应当前的防洪需求。现有的防洪措施多侧重于局部治理,缺乏系统性规划,防洪效果有限。
2 提高山区铁路防洪能力的工程措施
2.1 路基加固与防护技术
路基作为铁路的基础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铁路的防洪能力。针对山区铁路的特点,可采用多种路基加固与防护技术来提高防洪能力。可以通过加设挡土墙、护坡等防护结构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防止洪水冲刷和侵蚀。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路基,如土工格栅、土工布等,能够有效提高路基的抗冲刷能力和整体稳定性。对于易受洪水侵袭的路段,可设置混凝土护面或石笼防护,增强路基的抗冲刷性能。此外,还可以通过改良路基填料,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提高路基的排水能力,减少积水对路基的损害。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如软弱地基或高陡边坡地段,可采用桩基加固、锚杆支护等特殊技术手段,确保路基在洪水条件下的稳定性。
2.2 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完善的排水系统是提高山区铁路防洪能力的关键环节。针对山区铁路的特点,排水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坡度大、汇水面积广等因素,确保在强降雨条件下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积水。应合理设置截水沟、排水沟等地面排水设施,将山坡上的径流引导至安全区域,避免直接冲刷铁路线路。加强桥梁、涵洞等过水构筑物的设计,确保其过水能力满足防洪要求,必要时可增设泄洪通道或扩大过水断面。对于隧道出入口等关键部位,应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防止山洪涌入隧道。此外,还可以采用地下排水技术,如渗沟、盲沟等,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还应考虑维护便利性,便于日常清理和疏通,确保排水设施长期有效运行。
2.3 边坡稳定与防护工程
山区铁路沿线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铁路的防洪安全。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应采取相应的稳定与防护措施。对于土质边坡,可采用植被护坡、框架梁护坡等生态防护措施,既能稳定边坡,又能美化环境。对于岩质边坡,可采取锚杆支护、挂网喷浆等工程措施,防止岩体风化脱落。在高陡边坡地段,可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支挡结构,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对于易发生滑坡的边坡,可采取排水降压、反压填土等治理措施,降低滑坡风险。此外,还应加强边坡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边坡变形问题。在强降雨来临前,可对危险边坡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如覆盖防水布、设置临时排水设施等,防止雨水渗入引发滑坡。
3 提高山区铁路防洪能力的管理策略
3.1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是提高山区铁路防洪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应建立覆盖全线的水文气象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降雨量、水位、土壤含水量等关键指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远程传输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洪水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预测。建立多级预警机制,根据洪水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预警信息应及时传达给相关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人员,确保快速响应。
3.2 应急预案与演练
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是提高山区铁路防洪应急能力的关键。应根据不同区段的洪水风险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处置流程和资源配置。预案内容应包括洪水预警响应、线路巡查、设备抢修、列车调度等多个方面,形成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定期组织防洪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提高各部门的协同处置能力。演练应注重实战性,模拟各种可能的洪水场景,包括线路中断、设备损坏、旅客滞留等复杂情况。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同时,应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抢险物资和设备随时可用。
3.3 防洪管理体系优化
健全的防洪管理体系是保障山区铁路防洪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应建立统一的防洪指挥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的防洪工作,形成合力。完善防洪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建立科学的防洪考核机制,将防洪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激励各级人员重视防洪工作。加强防洪信息化建设,建立防洪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注重防洪人才培养,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与地方政府、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洪水威胁。同时,应建立防洪投入保障机制,确保防洪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通过防洪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可以提升山区铁路防洪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为防洪能力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 结语
提高山区铁路防洪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工程措施与管理策略的有机结合。本文从路基加固、排水系统优化、边坡防护等工程措施,以及监测预警、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等管理策略两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提升山区铁路防洪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措施和策略的实施,将显著增强山区铁路抵御洪水的能力,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与畅通。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山区铁路防洪工作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建议进一步加强防洪技术研发,完善防洪标准体系,推动防洪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应注重防洪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促进最佳实践的推广和应用,共同提升山区铁路的防洪能力,为国家铁路运输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进荣,李宗骏.铁路跨河桥梁工程防洪评价常见问题探讨[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5(6):6.
[2]吕辉.西双版纳雨季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措施[J].云南水力发电, 2017.
[3]熊伟.新建城际铁路跨河桥梁防洪措施分析[J].内蒙古水利, 2024(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