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城乡融合机制路径探析
姚俊煜
中共潮州市委党校521000
摘要:为构建一个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全面融合的体制机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措施来推动,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发展规划政策体系产业融合绿色发展
为构建一个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全面融合的体制机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措施来推动,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一 、制定和完善综合性城乡发展规划
制定综合性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明确城乡融合目标和路线图。加快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各个村的建设规划,统筹好户籍人口、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建设的管理,把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落到实处,并加大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加大对“两违”建筑的执法力度,确保农村农房建设依法依规建设,确保规划落地生根,切实解决农村建设风貌紊乱、违建屡禁不止的问题。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干,使蓝图变为现实。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
针对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突出短板精准发力,把城市相对“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建立城市优质资源的帮扶机制,从而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二是提升乡村法律、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对乡村卫生院和诊所的投入,健全城乡医务人员的“互联互通”工作机制。根据政策要求,结合地方财政,适时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乡村养老机构和服务中心,提供养老、康复等服务。创新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如老者食堂,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发村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线上服务和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效率。推广智慧村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村庄建设,提升村庄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一是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保护好村域水面、水质。推进现代化水利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建设,修复和改造灌溉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推动农村水生态修复、发展农村循环水经济,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水利基础设施与农业、农村生活结合,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建设完善的供水系统,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二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从补短板入手,继续组织群众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做好风貌管控。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要以点连线带面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创建,抓住示范带动这个关键环节,在生态型、文化型、产业型和城郊型等各种类别上下功夫,让各地、各类、各种水平的乡村都能找到对标模式,学有榜样,建有示范。积极探索推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建设的制度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建设,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形成各具特色、各尽其美、各展所长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城市优质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推动区域经济、城镇化、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一是推进资源整合,高标准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园区纳入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范畴,加快完善园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示范区。通过财政补贴措施,引导本地农民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生产经营,强化现代产业园区带动能力。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为抓手,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章制度,实现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组织生产经营。拓宽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扶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镇村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完善农业区域物流产业布局,活跃农产品交易流通。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水果文化节等活动,探索“旅游+”模式,把果园变景点、水果变旅游商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销售模式,鼓励超市、大卖场和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借助“互联网+”发展契机,线上拓宽销售渠道,线下设立农产品展销活动中心,拓展销售平台。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与流动
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农村、农民,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本土人才挖掘与优化。当前应努力挖掘和培养乡村各行各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和传统民间技艺人才的优秀传承者,汇集起当地本土人才群体的创新智慧创意和文化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动力保障。二是全力推进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制定基于实际需求的培训计划。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提供资金、场地和师资支持,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样化的培训。三是做好“扶志”“扶智”这篇大文章。办好各种类型的讲习所和农民夜校,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基本技能。加强典型引导,鼓励群众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营造劳动光荣、勤劳致富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系,将不履行瞻养义务、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等行为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乡发展全过程
在推进农村土地生态保护进程中,要突出村庄的生态涵养功能,正确处理保护和建设的关系,既防止安于现状,又避免大拆大建,保留乡村风貌,打造林院相依、院田相连、山水相融的生态田园风光。抓好生态环境整治,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开展农业面源、中小河流、土壤等污染防治,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让绿色成为人居环境的底色,推动农村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统一、形态美与心灵美相一致,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乡村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不断夯实农村基层治理
抓住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龙头,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和提高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水平,推动农村基层正风肃纪、反腐、扫黑除恶、治六乱的深入开展,为“百千万工程”打造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持续组织开展好党纪教育、八项规定教育,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办法,用好党建考核指挥棒,强化监督执纪,坚决惩治腐败,防范“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并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发挥模范和带头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好区域经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姚俊煜,中共潮州市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