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心墙料回填的风险防控
李晓龙
普洱市思茅区泽成供水有限公司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粘土心墙料回填是堤坝与水利工程建设中关键的施工环节,直接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防渗性能。由于粘土材料在回填过程中容易受水分变化、施工质量控制不当及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导致渗漏、裂缝及压实度不足等问题,需采取系统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本文分析粘土心墙回填的技术特点及可能存在的施工风险,探讨施工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环境影响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措施,以提高工程质量和长期稳定性,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粘土心墙;回填施工;风险防控
一、粘土心墙料回填的风险分析
粘土心墙料的特性与施工要求
粘土心墙料作为水利工程堤坝防渗结构的核心材料,具备较强的可塑性、良好的抗渗性和一定的自愈能力,使其能够在水压力作用下调整颗粒结构,填补微小裂隙,减少渗漏风险。粘土的颗粒分布、矿物组成及含水量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和工程适应性。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粘土心墙的密实度和防渗效果,填料需满足一定的塑性指数、液限、干密度等指标,并经过严格筛选和制备。施工时,必须合理控制粘土的含水量,使其处于最佳压实状态,以提高抗剪强度和稳定性。回填工艺要求采用分层铺设,每层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进行标准化夯实,以避免孔隙率过高导致渗透系数增加。同时,施工过程应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对填筑区的地基进行充分处理,确保回填层的连续性与均匀性,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回填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
粘土心墙料回填施工易受材料特性、工艺流程及施工环境影响,可能导致质量缺陷和结构隐患。填料含水量控制不当会影响压实质量,水分过高导致土体软化,降低强度,水分不足则引发干缩裂缝,影响防渗性能。分层填筑厚度控制不严,可能导致压实不足或局部松散,使结构稳定性下降。粘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导致渗漏风险增加。填料杂质含量过高,如掺杂砂石或有机物,会破坏颗粒密实性,降低抗渗能力。施工机械选型及操作不当也会影响质量,碾压力度过大可能导致土体颗粒破碎,影响密实度,力度不足则难以形成高强度填层[1]。施工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填筑不均匀,影响心墙整体稳定性。此外,施工过程中若未设置有效的排水系统,雨水或地下水的渗入可能导致填料含水量异常变化,降低心墙的耐久性和结构完整性。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施工参数,优化施工组织,确保心墙填筑质量。
环境因素对粘土心墙回填的影响
粘土心墙回填受气候、水文及地基稳定性影响较大。持续降雨可能导致填料含水率超标,使压实效果下降,甚至引发施工停滞。高温干旱环境下,填料水分蒸发加快,易形成干缩裂缝,影响防渗能力。地下水位变化可能使填土软化,降低稳定性,或因毛细水作用导致局部失水收缩,形成裂隙,影响心墙完整性。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引发结构开裂,破坏稳定性。施工过程中,风速、湿度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填料施工适应性和养护效果。强风可能加速水分蒸发,使土体干燥开裂,空气湿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施工难度增加。冬季施工时,低温可能引发土体冻结膨胀,影响填料的压实效果。因此,施工需合理安排时序,采取填料水分调控、覆盖防护等措施,降低环境影响,提高工程质量。
二、粘土心墙料回填的风险防控措施
(一)回填材料的筛选与优化处理
粘土心墙料的回填质量直接取决于填料的选择与处理方式,材料筛选需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可塑性、防渗性和压实性。回填材料应选取高黏性、低渗透系数的粘土,塑性指数和液限需符合工程要求,避免掺入过多砂质或有机杂质。为优化材料性能,施工前需对填料进行均质化处理,确保颗粒分布均匀,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填料含水率应控制在最优压实范围内,过高会导致填料软化,影响稳定性,过低则会导致填料干缩开裂。施工过程中可通过添加适量改性剂,如石灰、水泥等,提高粘土的抗剪强度和防渗能力,减少施工后期的变形。储存过程中,填料应采取防雨措施,避免含水率波动影响施工质量,同时加强运输管理,确保填料运送至施工现场后仍保持均匀性和可施工性。
分层填筑与压实质量控制
粘土心墙料的填筑施工需严格遵循分层填筑与压实原则,以确保结构稳定性和防渗性能。每层填筑厚度应根据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确定,过厚可能导致压实度不足,形成松散区域,过薄则增加施工成本和工期。压实时应采用合适的施工设备,如羊足碾、振动压实机等,确保填料均匀密实,避免出现局部松散或沉降。压实遍数应满足设计要求,每遍碾压后需进行含水率、干密度等关键参数检测,以确保压实质量符合标准[2]。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工序,避免层间结合不良,导致填料分层滑移或渗透通道形成。对于边界区域,应采用人工夯实与机械压实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边缘部分的密实度,防止后期填筑体开裂或渗漏。
施工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的应用
为提高粘土心墙料回填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应建立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对施工过程中关键参数进行实时跟踪与反馈。监测系统应涵盖填筑厚度、含水率、压实度、沉降情况等关键数据,利用物联网传感设备自动采集数据,提高施工过程的可控性。数据分析系统可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实时评估填筑质量,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确保施工参数调整及时有效。对于关键区域,如渗流敏感部位或荷载集中特殊部位,应布设密集监测点,采用智能监测技术进行动态评估。施工监测数据可作为施工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为施工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为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积累,提高工程运行的长期可靠性。
降雨及地下水对回填质量的影响控制
粘土心墙料填筑受降雨和地下水变化的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施工期间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降雨期间暂停填筑作业,避免降水渗入填料导致含水率超标。对于雨后施工区域,应采取翻晒或掺加干土等措施调整填料含水率,使其恢复至适宜压实的状态[3]。地下水位较高的施工区域需采用降水井、排水沟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回填区土体受浸泡软化。施工现场应设排水系统,确保地表水能迅速排出,减少水分对填筑体的影响。此外,对于长期暴露的填筑面,应采取覆盖措施,如铺设防水布或喷洒固化剂,以减少水分流失或过度吸收,提高填筑质量的稳定性。
粘土心墙回填施工的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为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施工现场应加强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严格执行施工标准,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施工设备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并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状态,确保施工设备运行稳定。现场应设立质量巡检小组,实时监控填筑质量,及时调整施工参数,避免出现填筑密实度不足或过度压实的问题。针对突发事件,如极端天气、地基不均匀沉降、突发渗漏等情况,应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确保施工人员能够迅速响应,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施工风险。施工管理部门应建立定期安全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
结束语:粘土心墙料回填的质量直接影响堤坝及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与稳定。通过科学选材、优化填筑工艺、严格质量控制及智能监测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防渗能力及工程耐久性。此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防止水分失控导致的裂缝或沉降问题。今后应结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立更完善的施工监测体系,提高风险预测能力,为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忠宝.水利工程粘土心墙堆石料坝填筑质量风险控制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20,51(08):128-133.
2.周文刚.粘土心墙料场开采与回填施工质量管控技术[J].中国水利,2022,(14):45-48.
3.刘海松.粘土心墙反滤层侵占风险量化控制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3,40(03):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