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工程项目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杜欣垚
四川中际中威建设有限公司
引言
在当前工程建设项目日趋大型化、系统化的背景下,项目管理的知识密集型特征愈发突出,项目团队成员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跨专业、跨组织、跨区域协作成为常态。本文旨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工程项目团队的知识共享机制,从结构、角色、关系强度等方面分析其形成机制与优化策略,助力实现项目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再利用。
一、社会网络视角下工程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结构特征分析
工程项目团队作为典型的临时性组织,成员结构高度动态且复杂。不同专业与岗位人员因任务与组织安排形成多维度的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知识共享的基本通道。社会网络分析通过节点(个体)与边(关系)形式,将知识共享过程结构化、可视化,使其从主观行为转变为可观察、可量化的网络现象。研究表明,高密度网络有助于增强互信与交流频率,提高共享效率;而结构洞可能形成知识断点,阻碍信息流通。成员的中心度越高,其在知识传递、整合与技术指导中的影响力越大,应重点识别和培养高中心度核心节点,提升其沟通与协调能力。同时,桥梁角色连接不同子网络,有助于打破专业壁垒,应在组织设计中予以重视。鉴于项目知识网络在不同阶段和任务下具有异质性与动态性,需对其结构持续监测与优化,以构建高效、灵活的知识共享机制,提升项目整体协同效率与创新能力。
二、影响工程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制
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下,知识共享的效率与质量不仅受到网络结构本身的影响,还与个体特征、关系特性与组织环境密切相关。首先,个体层面的知识储备、共享意愿与沟通能力是影响其知识输出与吸收能力的基础条件。研究表明,高知识能力者在网络中更易形成“知识磁场”,成为他人学习与咨询的对象,但其是否愿意分享也受到组织文化、工作负荷与利益机制的影响。其次,关系层面的关系强度与互动频率在知识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关系有助于建立信任,促进深层次知识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信息冗余与封闭;弱关系虽传递的信息质量不稳定,但却能引入新颖知识与外部信息,对促进知识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项目团队中构建“强-弱关系共存”的多层次网络结构,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再次,组织环境包括管理制度、沟通机制与技术平台等,对知识共享的制度化保障与技术支撑提供基础条件。项目管理者应注重制度激励与文化引导相结合,在制度上保障知识产权与信息开放的平衡,在文化上营造互信合作、积极共享的氛围,以推动成员主动参与知识交流,形成良性循环的共享生态。
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共享优化策略与路径设计
为了提升工程项目团队的知识共享效率与协同能力,必须从网络结构优化与管理机制完善两个层面入手。在网络结构优化方面,首先要识别知识共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与结构空洞。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如UCINET、Gephi 等对项目团队的互动关系进行可视化与量化分析,挖掘中心节点、桥梁角色与边缘节点。对于中心节点,应加强其在项目中的沟通责任与知识整合任务;对于桥梁节点,应提供跨部门交流平台与信息流通资源,强化其连接作用;对于边缘节点,应通过引导性交流、组内分享会议等方式提升其网络参与度。其次,应动态维护网络的连通性,避免因人员更替或任务变动造成信息断链。在管理机制方面,应设计明确的知识共享责任分工与流程规范,确保知识流动的规范性与可追溯性。同时,应设立基于共享行为的绩效评价机制,将知识共享成果纳入项目考核体系,激发团队成员的共享积极性。此外,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知识管理平台与协作系统,实现项目资料的结构化存储、文档版本控制与交流互动功能的集成,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与便利性。通过以上路径设计,项目团队能够在共享行为中形成稳定、高效的知识流动网络,为项目顺利实施与持续改进提供智力保障。
四、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支持
为验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选取某大型市政工程项目团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收集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与知识共享情况,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知识共享网络图谱。结果显示,该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少数技术骨干处于网络中心,掌握大量专业知识资源,而部分新成员与外包人员处于网络边缘,与主网络联系较弱,信息获取与传递能力有限。通过识别中心节点与桥梁角色,管理方制定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设立跨组学习小组、推行导师制、组织共享主题活动等,显著提升了边缘成员的网络参与度与知识获取频次。项目中期再次测量显示,网络密度提高了 12% ,平均路径长度缩短,节点之间的互动频率明显上升,知识共享满意度提升约 18% 。这一案例说明,社会网络分析不仅能够精准诊断项目团队的知识共享结构问题,还能为制定有效的共享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工程项目知识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
五、结论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工程项目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为理解和提升项目知识流动效率提供了新视角与新路径。本文通过分析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机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优化策略,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了知识共享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构建高密度、中心性强、连接合理的知识网络,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与深度融合;而制度保障、技术支撑与文化建设则为网络结构的健康演化提供外部环境支持。未来,随着工程项目的日益复杂与管理要求的持续提升,应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实现知识共享行为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同时,应深化对不同项目类型与组织形态下知识共享模式的研究,构建适应多样化场景的共享机制体系,以提升工程项目整体的知识治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 尧 萱 . 知 识 共 享 视 角 下 名 师 工 作 室 运 行 研 究 [D]. 四 川 师 范 大学,2024.DOI:10.27347/d.cnki.gssdu.2024.001549.
[2]卜炜玮,杨友婷,邹景谋,等.建设项目关系规范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共享行为的中介作用[J].项目管理技术,2024,22(05):80-86.
[3]卜炜玮,陈慧仪,焦飘怡.领导者情绪智力对工程项目团队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3,37(04):101-106.DOI:10.13991/j.cnki.jem.2023.0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