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海
云南省彝良县人民医院
一、引言
县域医共体作为推动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下沉具有关键作用。人才队伍作为医共体建设的核心支撑,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人才短缺、结构不均衡、专业能力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医共体的功能发挥。因此,探讨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前县域医共体中的医疗人才多以基层医生为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专业分布失衡。基层医生普遍学历和技能水平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专业人才更多集中于县级医院,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人才不足,严重影响基层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人才结构的不合理,限制了医共体内部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难以形成有效的梯队和人才保障体系。
2.2 专业能力不足
基层医疗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机会,尤其是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慢性病管理、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相对薄弱。医共体内部人才专业能力差异较大,导致医疗服务标准不统一,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外,部分医务人员存在知识更新滞后、临床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医疗质量的提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2.3 激励机制缺失
目前县域医共体在人才激励方面措施不足,薪酬待遇与工作强度不匹配,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晋升机制。医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不足,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在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人才流动性大,难以稳定队伍。同时,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培训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影响整体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三、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基层医生的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应结合县域医共体实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尤其加强新技术和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通过与高等医学院校、三级医院合作,构建“传帮带”式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级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培养管理人才,强化医共体内部人才梯队建设,确保各级医疗机构人才合理配置。
3.2 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的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首先,应完善薪酬体系,保证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能够反映其工作强度和贡献,缩小与城市大型医疗机构的待遇差距,增强基层岗位的吸引力。其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学术研究等指标纳入考核范畴,使绩效考核更全面、合理,激发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同时,应完善职称评审和晋升通道,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让人才看到成长前景。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精神激励,通过表彰优秀人才、举办技能竞赛、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等方式提升医务人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减少人才流失,保障医共体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3 强化人才流动管理
强化人才流动管理是提升县域医共体整体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医共体内部应建立规范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县级医院与乡镇、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人员轮岗和技术支援。通过定期派遣高级专业人员到基层医院帮扶指导,促进技术和经验的传递,缩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服务能力差距。同时,要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监测和管理,避免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建立信息化人才管理平台,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岗位需求精准匹配,提升管理效率。此外,推动人才流动与培训紧密结合,确保流动中的医务人员能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
四、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推动县域医共体人才建设的制度保障。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等各环节的资金需求。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如生活补贴、住房保障、职称优先评定等,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流向基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职责和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政府还应推动医教研融合,鼓励高校和医疗机构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形成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与服务需求紧密衔接的良性循环,促进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持续发展。
4.2 完善培训平台
完善培训平台是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基础保障。应建设县域医共体专属的培训基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发展远程医疗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基层医生能便捷地接受最新医疗知识和技能培训。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在线课堂、模拟演练、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和医务人员参与度。引入区域内三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通过规范培训内容和考核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和实效,促进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外,还应关注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实际需求,推动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4.3 加强绩效评估与监督
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应建立多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涵盖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继续教育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避免单一指标导致的片面评价。定期组织绩效评估,结合考核结果调整薪酬待遇和岗位晋升,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加强对人才管理和培训工作的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杜绝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绩效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通过完善绩效管理,促进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五、结论
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当前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足、激励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医共体的功能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流动管理,并在政策支持、培训平台建设及绩效评估等方面形成有力保障。通过系统化的措施,推动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一然.县域医共体视域下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1):275-276.
[2]杨金仙,刘春平,蔡克伟,等.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基层护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9,36(06):61-62.
[3]吕惠,陈辉,吕朋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协作困境及其纾解——基于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5,4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