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图示语言的分析研究
任莉 车玉婷
天津工业大学 300387
一、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题材内
(一)柏孜克里克石窟概述
柏孜克里克石窟始建于 5 世纪,兴盛于 9 至 13 世纪,是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最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石窟位于火焰山峡谷中,现存洞窟 83 个,其中 40 余个保存有壁画。这些壁画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交融。
石窟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印度和波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西域特色。洞窟形制多样,包括中心柱窟、方形窟和长方形窟等。壁画主要分布在窟顶、四壁和甬道,内容丰富,技法精湛,展现了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
(二)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主要题材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题材以佛教内容为主,其中佛教故事画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故事画生动地描绘了佛陀生平、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如佛传故事、菩萨修行故事等。壁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生故事画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另一重要题材。这些壁画描绘了佛陀前世修行的故事,如舍身饲虎、九色鹿等。这些题材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它将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龟兹、高昌等西域地区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线的造型特点
(一)柏孜克里克壁画中对传统线条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绘画历来强调笔法的运用,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即“线描”。在中国画的理论中,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说法,这种疏密对比的手法在柏孜克里克壁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线描技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线描在柏孜克里克壁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画面构成的核心要素。柏孜克里克壁画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美的装饰图案,都是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呈现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们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线条风格:描绘佛像时,线条圆润流畅;表现飞天时,线条刚劲有力;勾勒帔帛时,线条则轻盈灵动。这种多样化的线条运用,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丰富表现力。
从佛像造型线条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柏孜克里克石窟画师们对传统线条技法的深入探索与创新。早期的佛像造型更注重对人体轮廓线条的勾勒,强调外形的变化,而对人物结构和体积感的表现较为薄弱,导致画面效果显得平面单一。然而,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深入,画师们逐渐改变了线条的运用方式,开始通过线条的勾勒与色彩的晕染相结合,来表现人物的立体感和体积感。这种技法使得线条更具弹性与张力,画面也因此更加生动。在这一过程中,柏孜克里克画师们借鉴了犍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造型特点,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中对人物线条处理的精髓。他们采用了犍陀罗造像中“屈铁盘丝”般的刚劲线条,结合西域凹凸画法的明暗对比,以及印度佛像壁画中起形和勾勒轮廓的技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总的来说,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线条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传达物体的质感和形态,展现了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柏孜克里克壁画中“屈铁盘丝”式的线条表现
“屈铁盘丝”一词最早源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尉迟已僧,画外国及 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屈铁盘丝”属于凹凸法一派, 是当时西域典型的佛教绘画技法。
“屈铁盘丝”除了线条比较匀称、笔记流畅、粗细均匀之外,另一方面是对于线条的组织编排。犍陀罗式的“U 形线”常常用于佛陀或菩萨,衣着较肥大松散的裙袍褶纹稠叠而成,每组线条皆围绕着身体结构动作转折排阵,而U 形处或圆或尖的回转处便随之变化,如“屈铁盘丝”之态,在画面中线条表现的粗细均匀、圆润流畅。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刻画佛、菩萨以及供养比丘的形象时,画家们用硬朗古拙的笔法来勾勒人物的轮廓线和结构线,使得人物外形结实且充满张力,以达到“屈铁”般的力量感;而描绘人物的衣饰纹路时则采用匀细有力的线条来表现其飘逸灵动的感觉。这两种不同力度的用线方式,使画面中人物形体轮廓和服饰各自的质感得到区分,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从柏孜克里克第 15 窟中壁画的线描特征来看,正是“屈铁盘丝”式的用线方式。具体表现为线条粗细均匀、圆润流畅。所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很多壁画如“屈铁盘丝”般的用线方式,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代高昌画家对中原绘画的吸收借鉴,运用线条去表现壁画中对主体的重视和推崇,进而不断的学习和发现不同的线条表现方式描绘不同的物象。
三、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色彩特征
(一)色彩选择丰富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其色彩选择的丰富性令人叹为观止。壁画以单线平勾、重彩平涂为主要技法,辅以局部晕染,使得画面既具有鲜明的轮廓感,又不失细腻与层次。在高昌回鹘时期,艺术家们更是大胆创新,将红色作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庄重的氛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色彩选择不仅彰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更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力和热情的颂扬。然而,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色彩魅力远不止于此。在追求整体色调和谐统一的同时,艺术家们还巧妙地运用了阴阳五行说的色彩理念,将黄色、青色、黑色和白色等色彩融入画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此外,壁画中还使用金箔和银箔,增加了画面的华丽感和立体效果。这些色彩在壁画中的分布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搭配,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哲学思考,也展现古代壁画绘制者们对于色彩和谐美的深刻理解和表现。
此外,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的色彩选择还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对于色彩心理学的深刻理解。他们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关系等原理,来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视觉体验。例如,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背景之间,艺术家们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和层次关系的处理,使得画面既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又不失和谐与统一。这种色彩运用的技巧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得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色彩平面化的表现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具备明显的平面性,画师们采用以线条和色块相结合的描绘方式,逐渐弱化了西域“凹凸法”宽色带表达结构的方式,转而更加注重色彩的平面化表现。画师们在上色过程中,注重色彩的层次感和渐变效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晕染技法,使得整个画面色彩丰富而富有立体感。他们采用了“勾勒填彩”的结构特征,即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添色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平面填涂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强调表现形的需要,更使得画面色彩更加鲜明且富有装饰性。由于色彩颜料属于矿物色,颜色稳定中带着明快,且纯度较高,不易变色,仅有少数色彩因氧化而变黑。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色彩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得益于画师们对传统矿物颜料的巧妙运用。这些颜料来自天然晶体矿石,具有色相明快、光泽鲜艳、覆盖力强、不易变色的特点。壁画中常见的矿物颜料有土红(赭石)、铅丹、白云母等。土红作为红色系的矿物颜料,其原材料是赤铁矿,被大面积用于壁画中,营造出一种沉稳而富有质感的氛围。铅丹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红色系矿物颜料,虽然在高湿度和光照条件下会变色,但在壁画中依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白云母则是一种白色系的矿物颜料,能分剥成有弹性的透明薄片,变成细粉后会有珍珠般的光泽,给壁画中的云气、皮肤、飘带等形成了微微闪光的效果。
四、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非对称性构图
非在柏孜克里克壁画中,非对称性构图手法被广泛应用在以立佛为中心的佛本行经变图、大型供养人像、中原经变题材。从画面的比例结构视角出发,高昌回鹘时期壁画不像西方绘画那样遵循焦点透视的绘画方法,而是采用无透视的方法在画面布局以展现自身的想法进行绘制。如有些画面在塑造过程中为了提升主体人物的地位,往往会刻意把主体人物的比列夸大,其他人物相对较小,使得主体人物更为突出。如第 20 窟的“行道天王图像”,画面的主体是四位天王,周围的人物形象比例会尽量缩小,甚至画面里马的面积都小于主体,画面主体的比例则被夸大,凸显出重要地位。此外,第20 窟的“毗沙门天王行道图”和“大悲观音图”也体现了这一构图。
在供养人虔诚祈祷的画面中,非对称性构图同样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供养人们或站或跪,或手持鲜花,或合十礼拜,他们的姿态各异,表情丰富,构成了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瞬间。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瞬间定格在画面上,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供养人们内心的虔诚与渴望。
柏孜克里克壁画的非对称性构图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动性,更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具有层次感和深度。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元素的排列,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使得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对称性构图
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对称性构图方式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以第 31 号窟为例,壁画中的佛本行经变图便采用了典型的对称性构图。每一幅经变图都以立佛像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着听法或供养菩萨,顶部则绘制有千佛,形成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得画面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更通过对称的元素布局,强化了佛像的主体地位,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神圣感和庄严感。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对称性构图的实例不胜枚举。除了第 31 号窟的佛本行经变图外,还有许多壁画也采用了这种构图方式。例如,在一些描绘佛教故事的壁画中,人物和场景的布局往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点,使得整个画面既富有动态感又不失平衡稳定。此外,在一些以莲花、卷草等植物元素为装饰的壁画中,这些元素也常常被巧妙地安排在对称的位置上,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律感的视觉效果。
五、小结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层面贡献卓越。社会价值上,它通过佛传、本生故事等题材,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促进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研究古代高昌地区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在艺术价值方面,其融合印度、中原、西域等多元艺术元素,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在线条运用、色彩搭配以及构图布局上均展现高超技艺,不仅为后世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提供借鉴,更以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成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交融的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 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的视觉转译与传播路径研究”(23JDTCA07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