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策略
李承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坪河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四川 巴中 635600
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与认知发展的同步期,单一学科教学难以满足其“身心协调成长”的需求。体育课程若仅聚焦动作规范,易陷入“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而其他学科若脱离身体实践,则可能沦为“纸上谈兵”,有利于深化学科理解,更培养“用身体思考、用知识行动”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动作解析中的科学渗透
传统体育教学中,投掷类动作(如标枪、沙包)常被简化为“挥臂—转体—出手”的机械重复,学生仅模仿动作却难理解其力学逻辑。将科学中的抛物线原理融入动作解析,能帮助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同时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1]。
在投掷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先通过简单的实验导入抛物线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水枪喷水、纸飞机投掷过程,鼓励学生观察并认识到“物体投掷出去后先是上升最后再掉下来”的规律,然后在体育课上开展一次“谁投掷更远”的投掷距离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做好不同投掷角度( 30∘ 、 45∘ 、 60∘ )下投掷距离的数据记录。一个小组提出,45∘ 比 30∘ 或 60°投出的沙包飞得更远,教师此时会问,“为什么 45∘ 比 30∘ 或 60°更好呢”学生能想起科学课上的抛物线最高点和水平距离,就会回答:“因为物体投掷 45∘ 的时候,它在空气中所处的时间和水平方向的速度达到平衡,所以它飞越的距离更远”。
为防止高高在上,远离实际操作,教师可以拟定“动作改进”任务,如:当一个学生因为力量差始终扔不远,教师就问他:“你是不是连出手速度也增不上去,那你有没有想过换个角度来补偿?”学生改变到 50∘ 出手,他发现自己虽然没有达到最远的 45∘ ,但也比原先(30°)有了 20% 的增幅,于是让他明白“科学定理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而不是套用公式”,于是班级学生就找根绳子在操场拉了一条“45°参考线”,一次次对照着自己的轨迹折返跑,渐渐从“角度——力量——距离”的三角关系里感受到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出发认知更正”的转化。
二、运动数据中的数学应用
小学跳绳通常只是在体育课上比较普遍的一节体育课内容,而教师和学生常常注重于跳绳“跳 1 分钟跳了多少个”,忽略了跳绳数据背后的数学价值。借助小学跳绳的体育内容,将统计、平均数、统计图等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跳绳也可以顺便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在做运动的同时提升学生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跳绳单元中,教师可设计“个人—小组—班级”三级数据收集任务。个人层面,学生记录每日跳绳次数,计算周平均数,分析“哪一天状态最好”;小组层面,4 人一组汇总数据,比较组内成员的进步幅度(如“小 A 从 80 次/分钟提升到 100 次/分钟,进步
25%3 );班级层面,将各组数据整合为柱状图,讨论“整体跳绳水平是否提升”“哪些时间段进步更明显”。
为促进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的深度利用,可以构建“问题驱动任务”,如班级针对“是否跳绳成绩每周的进步与每天的练习时间和次数有关”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可以如何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来验证这一观点。某小组针对此观点展开了相关研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每周除学校正常的体育训练之外,A 组学生额外每天跳绳 5 次,B 组学生额外每天跳绳10 次;在一周后统计小组成员成绩的变化。基于实际的实验过程,教师向学生说明在此类实验中控制变量是非常重要的,跳绳练习时 A 组应根据各自情况安排练习强度和时间,而 B 组学生同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同时学生还需利用折线图来展示每一次练习的成绩变化。
三、运动叙事中的语言表达
将语文中的叙事、描写、抒情等能力融入体育游戏,能让学生在运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用文字深化对运动精神的理解[2]。
在“障碍接力赛”后,教师可布置“运动故事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参与者”“观察者”“裁判”三个视角描述比赛。某学生以“参与者”视角写道:“我握紧接力棒,心跳像敲鼓一样响。前方的障碍是‘钻隧道’,我缩起肩膀,感觉衣服擦过隧道边缘,出来时差点摔倒,但听到队友喊‘加油’,我又加快了脚步。
为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教师可设计“主题升华任务”,例如,班级在“拔河比赛”后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胜利”,学生从“输赢结果”延伸到“团队协作中的互相支持”“失败后的鼓励比指责更重要”。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些思考写入“运动感悟”,某学生写道:“当红绳慢慢向对方移动时,我没有抱怨队友力气小,而是大声喊‘一起往后拉!’最后虽然输了,但大家手上的红印和脸上的笑容,让我觉得我们才是赢家。”这一过程让学生从“记录事件”升级到“表达价值观”,培养了“用文字传递精神”的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本质上是“以身体为媒介”的跨学科学习,基于动作实践与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做中学、学中悟”,教师应该融合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原则,关注学生在融合任务中的参与度、反思深度与迁移能力,让体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欢.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J].教师博览,2025,(15):13-15.
[2]林娜.新课标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索[J].体育风尚,2025,(0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