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素养本位的初中音乐单元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侯文生

通州二中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并贯穿于艺术教学全过程。在学科教学中,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单元的大小应根据不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从整体到细节,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并形成有特色的组织结构。同时,突出主题化、生活化、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方式。新《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小学音乐已经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进入到素养本位的转型,这种育人目标的转型势必需要在继承已有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科教学思路、目标、方法、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转换、调整和改变,引导学生逐步把所需知识技能体系由实体性向建构性转变。而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正确建构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单元教学形式进行接续式教学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单元教学,首先要认清其学科教学最小教学单位和特定学习单位的特质,同时,单元教学也是指向素养本位学习整体学习过程中的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细胞。通过单元教学,可以实现学科融合的育人目标,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引领下通过循序渐进、以终为始的接续式教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稳步提升。对于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既可以是教材中呈现的固定单元,也可以视教学实际情况,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而形成以围绕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某种核心素养为主的新单元。单元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背后的教学内部连接及与外部真实生活和世界的关联,又要直指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真实生活发生有关、有趣、有用、有效的连接,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路径。笔者以人民音乐出版社《艺术(音乐)》七年级上册为例,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指导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素养本位下的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基础性、开放性、时代性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感受、实践、表现、探究和创造,实现关键能力学习与核心素养养成协调、均衡发展。

(一)统整单元目标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七年级·上册教科书(2024-07版)为例。全册教科书共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演唱、欣赏、知识、实践与创造四大板块。总体来看,教材容量相对较多,其中,演唱和欣赏两大板块就包含了30首音乐作品。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圆舞曲”一课,就包含学唱《青年友谊圆舞曲》,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第二圆舞曲》《拨弦波尔卡》《G大调小步舞曲》《波莱罗舞曲》。若我们遵循教材安排,以每一首作品一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肯定无法完成整个音乐教材的学习。然而,通过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统整单元内容,根据不同学情归属教材不同板块,形成具有点、线、面串联的结构性的单元教学,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

本单元教学目标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出发进行设计。首先,让学生了解节拍、拍子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圆舞曲音乐体裁对表现音乐情绪的特殊形式。这一目标主要指向审美感知素养目标。第二,能运用不同的音色和表现形式演唱不同的圆舞曲音乐主题,这一目标主要指向艺术表现素养目标。第三,能在体会不同圆舞曲音乐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巧用体态律动动作丰富音乐表现力,这一目标主要指向创意实践素养目标。第四,体会不同风格的圆舞曲与其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这一目标主要指向文化理解素养目标。这里不难看出,统整后的单元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表层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本质及音乐关系,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和理论保障。

(二)连接知识结构

素养本位下的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深刻理解《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熟练把握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学科教材内容,并能根据教学实际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与素养培养目标进行有机统整,在正确的单元教学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连接,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学科内涵建构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技能科学合理嵌入其中,通过具有综合性、联系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迁移,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中,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的问题驱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贯穿单元教学,可以从课程伊始就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后续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奠定基础。基于学科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和逻辑化建构,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结构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关注各课时之间的知识、技能及核心素养之间关联性和衔接性,引导学生通过以始为终的接续性学习为后续持续不断的素养提升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及学生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获得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预先设定的具有层级性、进阶性和可测性的相关学习任务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知识迁移与能力演变,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多层级、多维度、全方位的单元目标评价量表,实现对教学目标的及时反馈和反思、调整。

(三)强调教-学-评一致

教学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科学、合理、全面的单元教学评价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全方面促进学生发展。

单元评价的设计要立足于单元教学目标,关注单元教学中对大概念的理解,在坚持素养导向的基础上采用表现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的方式展开。 通过大概念、大任务、项目式的统领,设计具有逻辑性的单元学习活动和任务,并贯穿单元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思考基于素养导向下的逆向思维大任务驱动,在真实教学情境或主题引领下,设计贯穿单元情境化任务或项目为主线的问题链组织教学活动,强调问题或任务驱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及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单元教学中,问题与任务的关系在单元结构中的具体表现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的完成度为检测,表现性评价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展开评价,多主体评价则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丰富的多维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当然,评价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展现的不同能力和水平,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有力依据奠,实现单元课时之间输入-内化-输出的逻辑顺序,做到教-学-平-评一致,稳步达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目标明确,教有特色的单元教学设计是素养本位下实现育人目标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是符合当下新课程教学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学科育人课程设计。单元设计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步进行修改和完善。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应在素养目标的统筹下设定单元目标,并合理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形成整体单元评价方案,在丰富的单元评价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一)立足学科素养,选定单元主题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版 2024.7)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人文主题为“歌唱祖国”,以演唱《歌唱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欣赏《领航》《让世界赞美你》《我爱你,中国》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嵌入相关音乐知识和词曲作家介绍。本单元内容属于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因此应聚焦于音乐的情绪情感,关注歌声中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作为七年级的起始单元,要在学生心灵种下音乐的种子,就需要从多样化的教学语境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因此,笔者尝试将第一单元《拉起手》《我和2035有个约会》纳入本单元的学习,因为这一单元选曲与第二单元爱国主义歌曲相关,为了能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最后确定该单元的爱国主义学习主题。

(二)聚焦学科素养,制定单元目标

还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版 2024.7)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歌唱祖国”为例。在明晰单元学习主题后,就要围绕主题设定学习目标,“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思路通过设计艺术实践活动实现学科知识技能掌握,最终实现观念性理解,并可以检验预期目标是否达成。

首先是能做:既能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用准确的节奏、旋律和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或背唱歌曲。能对设定的音乐情景进行演唱形式、演唱方式上的艺术加工与表现。(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其次是知道:能认识并分辨常见的独唱、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结合音乐作品,初步掌握节拍、节奏、节奏型等音乐知识,结合作品练习二拍子、三拍子、四排拍子的指挥动作,感受、体验节拍特点。了解聂耳、田汉等著名词曲作家及其相关代表作品。(审美感知)

第三十理解:能够在欣赏、演唱、编创音乐的基础上,理解单元作品中其深厚的、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文化理解)

为了更好的实现单元目标,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基本问题:(1)少年爱国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2)如何表达不同情境下的爱国情感?(3)新时代下如何表达爱国情感?然后围绕基本问题开展学习活动,通过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检测、调整学习目标的完全实现。

(三)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于学习任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学习任务明确内容要求(学什么?)、学业要求(能做什么?)、学业水平质量描述(做得怎么样?)以及相关教学提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能力或者学科素养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教学时需要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学习内容之间的连续性和学习任务的贯通性。要在某一学习阶段开始前合理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做到上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上一课时的知识基础为下一课时的知识学习“搭台阶”。从低到高、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以始为终的接续式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在追求理解的基础上,让所有的子任务最终都成为走向核心素养的进阶台阶。

学习过程的构建是学习者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重组后形成的新认知结构。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主动建构起相应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处就必须要考虑到五个关键问题:1.学生需要怎样的知识(事实、概念、原则)和技能(过程、程序、策略)才能在单元教学中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2.安排哪些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素养?3.根据预期目标,学生需要哪些具体的教学指导?4.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指导?5.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怎样的学习材料才能有助于实现这些素养目标?

学习活动的设计表述要表现出动宾结构词组的阶梯性。如听赏与评述任务中,学习活动动词的设计从“了解、理解、探究、表现”四个层级出发,去认识音乐中休止符及相关音乐要素的表现。这种设计会促使教师想清楚学生在每个台阶上学什么(宾语)和怎样学(动词)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有更清晰的评价和认识,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调整和完善。

(四)对标素养目标完善学习评价

为了实现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目标,设计的相关评价任务应以艺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任务在单元中的具体作用做为标准依据,突出学业评价的重要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单元设计,选取课标学习任务规定的相关任务作为评价标准,比如本单元选取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表演、编创与展示、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四项学习任务,以其学业水平质量的描述,为此单元任务和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意见来设定评价标准,安排相应相关学习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反馈信息,以此动态调控教学过程,促进深度学习。因此教师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获得持续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要将学生在本单元的过程和实践活动记录下来,形成过程性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在总结性评价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个学生都有针对其个人的总结性建议和评价意见。如,在以“人人唱国歌”学习活动中,通过投票、点赞、点评等方式开展评价活动,评出“最美爱国声”。

三、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一)单元教学不是越大越好

很多人认为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的概念都在强调大,所以单元设计应该越大越好。基于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既通过联系将所学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和框架的教学单位的过程。“大”所表述的意义是要求教师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单元内的联系,以素养目标为线索来组织单元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求“大”,应求实求是,聚焦核心,以点带面,构建可检测、可评价的单元学习,而不能为“大”而大。

(二)单元教学不能脱离课程本身

单元教学的整合是指按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以相邻学科按“上挂下联,左顾右盼”的思路来实现跨学科整合。“大迁移”是通过学科纵向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和从点到面的迁移,从而实现知识学习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这里其实强调的是跨学科之间的关联,从理论角度来讲,这是理想的学习线索,但对于这种跨学科的实践需要提出前提条件,既以一门学科为核心,适度、适量的进行内容上的编排,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版 2024.7)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五单元为例,老师设定“一起去草原”的学习情境,通过各种地图、风貌、人文图片的展示,讲述草原及蒙古族的人文特点。乍一看本堂课好像是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把整个教学流程放到地理课中也无违和感。那么,需要怎样去分辨或者区分音乐课和地理课的区别呢?对于课程主次关系的把握与强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本学科的主体地位及本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是对每一个学科独特性的肯定。所以,应该对应人文地图风貌的材料进行筛选,选出适合表现蒙古族音乐特点的材料,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蒙古族音乐进行展开。让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基础上理解人文地理与音乐之间互相联系的关系。

(三)单元教学不能为真实而真实

素养本本下的单元教学要求教师从未来的角度审视整个学习对于学生的“生活价值”,思考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未来解决真实问题有哪些帮助,老师在具体设计某单元时,应该有将单元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意识。这种关联意识并不指向实际操作中一定对真实情境或任务的操作。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版 2024.7)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音乐·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四单元《雪花》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雪花的纷纷扬扬,落雪无声的意境,教师将事先先准备剪纸雪花轻轻飘洒在教室,让学生体会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学生看到老师拿出剪纸雪花后新奇不已,当看到雪花在教室轻轻飘落更是发出了赞叹之声,这为引导学生运用轻声高位置的声音演唱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不难看出音乐教学强调真实情景,并且,所设计的真实情境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并使其与知识外延发生关联,因此,真实情境的设计更多的设是一种设计意识,同时,通过教学情境的渲染让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在艺术表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基于素养本位的单元教学是当前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应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逐步推进,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2]教育部等六部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Z].2021-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4]罗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23.

[5]黄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5):4-5.

[6]吴菁菁.以美施教以乐育人——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J].考试周刊,2019(18):1.

[7]周铭.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大单元教学设计[J].艺术教育,2023-10.

[8]李佳艺.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中小学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23(7):56-59.

[9]于凤娟.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探析[J].传奇故事,2023(42):101-102.

[10]缪霞.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单元整合教学的新探索[J].启迪与智慧:下,2022(4):26-28.

[11]周达臣.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大单元逆向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15).

[12]姚继伟.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23. [15]谭秀娟.核心素养理念下音乐教学单元设计探究[J].南北桥,2019(13)

[13]杜宏斌.立足素养,以乐育人(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解读 [J]. 中国音乐教育,2022(06):5-9.

[14]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R].北京: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2018.

[15]赵骁彤.素养导向的音乐大单元教学内涵探微[J].中国音乐教育,2022(0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