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案为例,浅淡乡镇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策略

作者

邓国任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中心小学 533043

一、引言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裂,使孩子成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往往给他们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乡镇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文化观念、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更为复杂和棘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离异家庭子女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镇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学习成绩普遍下滑

案例一:小辉(化名)是一名乡镇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原本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等水平。父母离异后,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平时忙于农活和打零工,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小辉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经常不完成。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大幅下滑,在班级中排名倒数。

分析:家庭的变故使小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督促,导致他学习动力不足。同时,父母离异带来的心理创伤也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使其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2.2 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案例二:小丽(化名)是一名四年级的女生,父母离异后她跟随母亲生活。母亲为了维持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陪伴小丽。小丽变得性格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总是独来独往。在学校里,她非常自卑,害怕犯错,对老师的提问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回答。回到家后,她也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默默流泪。

分析:父母离异使小丽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关爱,母亲因工作忙碌无法给予她足够的情感支持。长期处于这种孤独、缺乏关爱的环境中,小丽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从而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

2.3 行为习惯不良

案例三:小明(化名)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他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对小明过于溺爱,对他的行为习惯不加约束。小明逐渐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经常说谎、偷拿同学的东西、逃学旷课等。老师多次对他进行教育,但效果甚微。

分析:隔代抚养的方式使得小明缺乏有效的行为规范和约束,爷爷奶奶的溺爱让他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同时,父母离异后对他的关心减少,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导致他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三、乡镇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策略

3.1 建立健全档案,加强家校合作

3.1.1 建立详细档案

班主任应全面了解班级中离异家庭子女的情况,建立涵盖家庭基本信息(如父母职业、离异原因、抚养方式等)、学习情况(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心理健康状况(性格特点、情绪状态、心理问题等)以及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详细档案。通过定期更新档案内容,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3.1.2 加强家校沟通

定期家访:班主任要定期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访过程中,要尊重家长,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困惑,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电话沟通:除了家访,班主任还要保持与家长的电话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向家长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要求,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离异家庭的家长授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可以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2 给予关爱与支持,弥补情感缺失

3.2.1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情感需求,用爱心和耐心去温暖他们。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例如,在学生生日时,班主任可以组织同学们为他举办一个简单的生日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2.2 开展心理辅导

针对离异家庭子女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他们提供定期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班主任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2.3 组织集体活动

学校和班级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鼓励离异家庭子女积极参与。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拓展社交圈子,缓解因家庭变故带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在活动中,班主任要特别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3.3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3.3.1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班主任要根据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计划的有效性。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制定一些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计划;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3.2 加强学习辅导

利用课余时间,班主任可以组织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与离异家庭子女结成学习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定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绩。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辅导班,为离异家庭子女提供免费的学习辅导服务。

3.3.3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展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在科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实验探究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4 注重品德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3.4.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品德教育方面,班主任要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学生。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

3.4.2 开展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引导离异家庭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主题班会中,可以围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感恩父母”等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道德讲堂中,可以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培养良好的品德;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4.3 建立行为规范制度

班级要建立健全行为规范制度,明确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措施。对于离异家庭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在纠正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育引导为主,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同时,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论

乡镇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离异家庭子女教育中的重要责任,通过建立健全档案、加强家校沟通、给予关爱与支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品德教育等策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平红. 师爱,照耀心田的“暖阳” ——班主任如何关爱农村离异家庭的孩子[EB/OL].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 2021-12-07.

[2] 徐瑞. 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现状及班主任的教育策略探析[EB/OL]. 人人文库, 2023-05-09.

[3] 谢应平. 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EB/OL]. 金锄头文库.

[4] 离异和再婚对孩子的成绩影响吗?[EB/OL]. 抖音,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