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加强基层民生建设的实践路径
汪晓阳
中共建始县委党校
一、新时代加强基层民生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描绘了惠民蓝图,回应了人民期盼。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价值皈依,是引领发展航向的“指南针”。从历史上“政在养民”的古老智慧,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新时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以民为基”的价值坐标贯穿始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了解民情,精准解决群众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建始县作为我国基层行政区域,同样面临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只有深入基层,开展深度调研,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民生政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丰富了基层民生调研和精准施策的理论体系,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通过对建始县具体案例的分析,探索了在基层如何通过深调研实现精准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2.实践意义。对建始县而言,深调研能够精准识别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如老旧小区改造、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社区养老服务等问题,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力支持,使民生工作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提高民生保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当前基层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缓慢
1.资金缺口与分配失衡。约 73%的改造项目面临 30% 以上的资金缺口,形成“开工易、竣工难”的普遍现象。由于公共财政年均投入仅覆盖改造成本需求的 58% ,且社会资本参与率不足 12% ,多数项目陷入“财政兜底难持续”的困境。
2.管理协同机制失效。涉及 10 多个职能部门的审批链条,平均耗时长达 60 多个工作日,比新建项目审批周期超出 42‰ 湖北住建厅 2024 年数据显示,部门协调不畅导致 34%的改造项目出现 3 个月以上延期。
3.居民共识度不足。抽样调查显示仅 28%的住户全程参与改造方案论证,改造期间邻里纠纷发生率攀升,特别是管线入地工程,因 43% 住户拒绝配合导致重复开挖率高达 21% 。
(二)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显著的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主要表现为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失衡,2025 年数据显示县域农村学校生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仅为城市学校的 70% (小学)和 80% (初中),直接导致教育资源基础性投入不足。二是师资配置质量悬殊,城市学校师生比达 1:14,而农村仅为 1:24。农村教师流失率高达 10% (城市仅 3% ),且 46%农村教师年龄超 50 岁,现代化教学能力明显滞后。三是基础设施代际差距, 60% 农村学校仍使用 20 年前建设的校舍,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达标率不足城市学校的 1/3 这导致农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得分较城市学生低 18.7 分。
(三)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建始县社区养老服务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服务设施短缺与配置错位并存,全县现有养老床位 1326 张(每千名老人 20 张),显著低于国家“十四五”规划 30 张标准,却存在 43.43% 床位空置率,公办机构空置率更达 59.81% ,形成“床位不足与床位闲置”的矛盾性短缺。二是服务类型单一化明显,社区服务覆盖 33 个城市站点,但服务项目 80% 集中基础生活照料,专业护理、心理慰藉等多元化服务供给不足。三是专业人才缺口达 68% ,现有护理人员中 70% 为农村务工人员,持证上岗率不足 40% ,导致 32% 的日间照料站无法正常运营。这种供给结构性失衡加剧了全县 6.4 万老年人“养老难”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中 30% 处于持续性照护缺失状态。
(四)就业创业服务有待加强
1.就业服务供需错配严重。据调查显示,县域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水平与新兴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40% ,45 岁以上大龄群体就业渠道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且岗位适配性不足。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用工需求存在 20%的脱节率,培训后就业转化率仅 58%⨀
2.企业用人激励不足。当前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标准仅覆盖用工成本的 30%45% ,导致 73% 受访企业存在用人顾虑。县域重点群体中青年失业率达 18.7% ,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创业支撑体系滞后。相较于先进地区“15 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标准,县域创业孵化基地覆盖率仅为 65% ,创业贷款申请通过率低于行业均值 15 个百分点。社会资本参与就业帮扶项目不足 3 项/年,未能形成有效支撑。
三、分析每个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缓慢的原因
1.资金短缺。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屋修缮等方面。建始县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所有老旧小区改造的需求,导致部分项目因资金不足而停工或进展缓慢。
2.协调难度大。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如住建、城管、供电、供水等。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存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了改造项目的推进速度。
3.居民意见难统一。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由于居民需求和利益诉求不同,很难达成统一意见。部分居民对改造方案不满意,甚至阻挠改造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二)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
1.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建始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有限,无法为学校提供足够的资金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和引进优秀师资。
2.师资流动不合理。由于城市学校的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优于农村学校,导致优秀教师往往流
向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同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师资差距。
3.教育规划不合理。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一些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三)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政府部门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规划和投入。在资源分配上,更倾向于其他领域,导致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2.服务模式单一。目前建始县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以传统的日间照料为主,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3.专业人才缺乏。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但建始县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由于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
1.信息不对称。就业创业信息渠道不畅,求职者和创业者难以及时获取准确的就业岗位信息和创业政策信息。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导致就业岗位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求职者。
2.培训体系不完善。就业创业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3.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出台了一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部分企业和创业者对政策了解不深入,申请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流程繁琐,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后疫情时代加强基层民生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进度
1.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 PPP 等模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鼓励居民自筹部分资金,共同参与改造,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加强部门协调。建立老旧小区改造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项目推进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进行问责。
3.做好居民沟通工作。在改造前,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通过社区宣传、居民座谈会等形式,向居民宣传改造的意义和好处,争取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对居民提出的合理诉求,及时进行回应和解决。
(二)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政府增加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设立农村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学校的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项目。
2.优化师资配置。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定期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设立农村教师补贴,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科学规划教育资源。根据城乡人口分布和学校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浪费。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和建设,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
1.提高重视程度。政府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制定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2.创新服务模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
1.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就业岗位信息、创业政策信息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网站、手机 APP 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创业信息,为求职者和创业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2.优化培训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求职者、创业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整合培训资源,建立统一的培训管理平台,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
3.加强政策落实。加大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和创业者宣传政策内容和申请流程。简化政策申请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政策能够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企业和创业者手中。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到位的部门进行问责。
通过对建始县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深入开展调研,抽丝剥茧地了解民情至关重要。通过深察民情、力纾民困、恒暖民心,方能托举起人民群众那份“稳稳的幸福”,使发展成果如阳光普照般公平可及。建始县的实践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推动后疫情时代全国基层地区民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