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传承策略与实践研究
英雄
集宁师范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农牧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文化生态具有多元共生、互嵌交融的典型特征。幼儿园阶段是儿童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与农牧区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和合文化”的浸润式教育,培育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和合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包容性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团结共生”的内涵高度契合。本研究以农牧区幼儿园为实践场域,探索“和合文化”传承策略,旨在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一、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传承的现实基础
(一)地域文化的多元共生性
多元文化共生是各类文明文化互通互嵌、共鉴共生、彼此汲取营养、各自发 育良好、交流交融、持续发展的生成机制与机理。农牧区通常聚集多个民族,其文化形态涵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例如,内蒙古牧区融合了蒙古族长调民歌、那达慕大会等游牧文化,以及汉族农耕节庆、剪纸等农耕文化;新疆农牧区则兼具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艺术形式。这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生态为“和合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6 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对文化的感知依赖于具体情境与亲身体验。农牧区幼儿园可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活动,例如通过民族服饰穿戴、传统美食制作、节庆仪式参与等,帮助幼儿建立文化符号与情感记忆的联结。
(三)政策支持与教育实践的双向驱动
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地方实践中,武山二幼通过“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砚山县幼儿园开展“石榴花开心向党”文明实践活动等,均验证了文化浸润教育的有效性。这些案例为农牧区幼儿园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二、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一)环境创设:构建“和合共生”的物理空间
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在园所公共区域设置文化长廊、民族服饰展柜、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区等。例如,内蒙古某牧区幼儿园在走廊悬挂各民族儿童绘画作品,配以双语(蒙古语+汉语)解说牌;新疆农牧区幼儿园在活动室布置“民族团结树”,让幼儿用彩泥制作代表不同民族的手印叶片,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利用 AR 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例如,通过扫描墙面图案触发动画,展示各民族节庆场景(如蒙古族那达慕、维吾尔族古尔邦节),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增强幼儿参与感。此外,可在户外设置“民族体育角”,引入那达慕的摔跤、赛马游戏,以及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走索)简化版,促进幼儿在运动中感受文化差异与共性。
(二)课程开发:构建“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四季”为时间轴,开发系列主题课程。例如:
春季:结合“清明节”,开展“祭祖与感恩”教育,通过讲述各民族祭祖习俗(如蒙古族“祭敖包”、汉族“扫墓”),引导幼儿理解“慎终追远”的共同文化基因。
夏季:以“那达慕大会”为载体,设计“力量与团结”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参与简化版摔跤、射箭比赛,并讲解蒙古族“三技”(摔跤、赛马、射箭)的象征意义。
秋季:围绕“中秋节”,开展“月圆人团圆”教育,通过制作各民族特色月饼(如回族绿豆糕、维吾尔族坚果馓子),引导幼儿感知“团圆”文化的普遍性。
冬季:结合“春节”,设计“辞旧迎新”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写福字、贴春联、舞龙舞狮,并对比各民族新年习俗(如藏族“藏历新年”、彝族“火把节”),强化“中华文化一体性”认知。
(三)活动实践:打造“知行合一”的体验平台
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设置“民族服饰秀”“美食街”“歌舞展演”等环节。例如,内蒙古某幼儿园在“那达慕文化节”中,组织幼儿穿戴蒙古族、汉族、满族服饰走秀,并邀请家长现场制作奶茶、馓子、饺子等美食,让幼儿在味觉体验中理解“饮食文化共生”。
开展“文化小使者”活动,组织幼儿走进社区、博物馆、非遗工坊。例如,新疆农牧区幼儿园带领幼儿参观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造工坊,参与简易织布体验;内蒙古幼儿园与蒙古族家庭结对,让幼儿学习挤牛奶、搭建蒙古包,感受游牧生活智慧。
(四)家园共育: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建立“家长文化资源库”,邀请不同民族家长担任“文化导师”。例如,蒙古族家长教授幼儿制作马头琴模型,维吾尔族家长示范地毯编织技艺,汉族家长讲解剪纸艺术。同时,通过“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幼儿聆听“民族团结故事”,如“库尔班大叔骑毛驴上北京”“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本研究表明,农牧区幼儿园通过环境浸润、课程整合、活动体验与家园协同,能够有效传承“和合文化”,培育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开发民族文化 AR/VR 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互动性与趣味性。建立农牧区与城市幼儿园的“文化结对”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对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幼儿进行长期追踪,评估其文化认同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刘同舫.中国社会科学,2018(07);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J]. 赵可金;赵远.当代世界,2018(06)
[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叙事逻辑[J]. 雷龙乾;纪方雄.江
[4]从地域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兼论共同体变革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J]. 曹泳鑫.世界民族,2018(02)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传承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NGHYJ09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