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失求诸野”到“礼在乡校”:乡村初中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李勇 武海霞
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初级中学 山东肥城 271605
本文基于乡村初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从礼失求诸野”到“礼在乡校”为研究导向,探讨文明礼仪教育的本土化路径。本文旨在通过策略构建,使乡村初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孕育地”,既培养青少年的优雅品行,也使乡土礼仪在校园焕发新生,实现德育与文化遗产传承的双重目标。
一、乡村初中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农村初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学生的成长层面,文明礼仪教育是塑造良好品格的基础。通过“乡土礼仪的认识”和“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礼貌待人和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据统计数据,学生的礼仪规范率提高了 30% ,校园内的追逐打闹现象减少了 65% ,这证明了礼仪教育在行为养成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了解乡村的传统礼仪(如邻里互帮互助、尊老敬老等)能够增强文化认同,为完善人格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从乡村文明的角度,文明礼仪教育是维系社区和谐的关键。学生礼仪行为的改善能够促进家庭文明程度的提升。学校所在的乡村因为学生的带动,村民纠纷也会相应减少,“礼仪示范家庭”的评选活动更是推动了文明乡风的形成。这种“学生—家庭—社区”的联动效应,使礼仪成为乡村治理中的隐性力量,助力构建和谐乡村。
从教育生态的视角出发,文明礼仪教育更是全面育人的核心。作为“三维四域”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校园、家庭、社区的协同育人潜力——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家校互动的实践、资源的整合,形成育人的合力。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乡村教育的内涵,也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实践的基础,支撑了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从“礼失求诸野”到“礼在乡校”:乡村初中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
(一)深化“三维四域”理论落地,构建本土化礼仪教育框架
学校要以“三维四域”理论框架为核心,深度融合乡村特有的教育环境与文明礼仪教育。所谓“三维”,指的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逐级培育过程:首先通过举办“乡村礼仪故事会”,引导学生认知邻里互动、节日庆典等本土礼仪;接着在祠堂、村口广场等地举行礼仪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通过“礼仪实践积分制”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礼仪。而“四域”则涉及校园、教室、家庭与社区资源的整合:在校园内设立“美德故事墙”展示乡村礼仪典范,课堂上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的乡土礼仪内容,家庭中布置“家庭礼仪公约”实践任务,社区与村委会共同打造“礼仪文化角”。该模式在学校推广后,学生礼仪行为规范率将会得到显著提高,学校也可以成功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育人策略。
(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强化礼仪教育系统性
针对乡村学生的认知特性,学校要研究融合文化内涵与实践意义的校本课程资源包。该资源包可以包含 10 个主题教案,例如“田间协作的礼仪规范”和“乡村庆典中的尊老传统”,并辅以20 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故事(如“村民互助收割小麦”的礼仪故事)及 15 项实践活动设计(如“礼仪小使者探访乡贤”活动)。在课程实施上,采纳“预习—体验—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引导学生向家长学习传统礼仪,课中利用情景剧展现礼仪情境,课后安排记录“家庭礼仪时刻”的作业。此外,学校还要编写《校本课程应用手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目前,该课程已在试点学校成功推行,并得到周边学校的效仿,成为礼仪教育的重要媒介。
(三)健全评价与反馈机制,保障礼仪教育持续优化
学校还要打造“多元化评价与闭环反馈”机制,以应对“重视形式而忽视实效”的挑战。在评价层面,构建涵盖“乡土礼仪认知”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四个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进一步细化为“主动向村里长辈问好”等具体可量化的标准,实施教师、学生、家长及村民代表四方面的联合评价。在反馈环节,优化过程资料管理:校本教研记录应包括“问题—对策—效果”的详细信息,家长座谈会后 24 小时内整理反馈,建立“月度改进记录”。例如,针对“山区学生礼仪实践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及时调整活动时间至农闲期,并增设祖辈辅导环节。这一机制确保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持续跟踪与调整,实现了教育成果的切实转化。
(四)推进“校村资源联动”,拓展礼仪教育实践场景、
学校可以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性,把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拓展至乡村公共生活领域,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社区为辅助”的实践体系。协同村委会在宗祠、村中心广场等地建立“礼仪实践站点”,围绕村庄事务策划参与性强的活动:在环境美化过程中提倡“工具共享的礼仪”和“分工合作的规范”,在节庆活动中引入“尊祖敬老礼仪”和“邻里互助的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培养礼仪意识。此外,促进学生礼仪行为与乡村文明家庭评选相结合,由村委会将学生礼仪表现纳入家庭评选标准,形成“学生带动家庭,家庭促进村风”的良性互动。根据实验结果,采用这一模式后,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时的礼仪遵守率提高了 50% ,村民纠纷减少了 32% ,不仅丰富了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还实现了“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提升整个村庄文明度”的积极影响。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礼在乡校”所培育的,不止是“懂礼貌的青少年”,还包括深植乡土情怀的未来公民,他们身怀乡校所教授的礼仪风范,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既学会了尊重他人、敬畏自然,亦铭记家乡的习俗,携带乡土的温情——这正是乡村初中文明礼仪教育最宝贵的收获,也是“礼”在新时代乡村中焕发的真正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应芬.初中生班级文明礼仪行为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1,(Z3):8-9.
[2]金光英.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华传统礼仪教育[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 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青海省西宁市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祁连山小学;,202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