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郑治
身份证号:210113199706050550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周期长、参与方多、环境复杂等特点,进度延误已成为全球工程领域的普遍难题。许多的建筑项目存在工期超支问题,。延误不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企业信誉下降等连锁反应。在“双碳”目标与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传统进度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施工环境,亟需构建科学化、数字化的进度管理体系。
一、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编制缺乏科学性与动态性
当前建筑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常依赖经验判断,未充分结合工程特点、资源约束及环境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部分项目仍采用静态甘特图,难以反映工序间的复杂逻辑关系,导致计划与实际脱节。同时,编制过程中缺乏多部门协同,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信息割裂,易引发后期频繁变更。此外,计划更新滞后于现场变化,无法及时调整资源分配,最终造成工期被动压缩或资源闲置。
(二)资源协调与风险管控能力不足
建筑施工涉及人力、材料、设备等多类资源,但资源调配常因信息不对称出现冲突。例如,多工序同时需要同一设备时,缺乏优先级排序机制,导致关键路径延误;或因供应商交货延迟,影响后续工序衔接。同时,项目对风险预判不足,如极端天气、政策变动等外部因素未纳入动态监控体系,应急预案流于形式,进一步加剧进度失控风险。
(三)多方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建筑施工项目参与方众多,但各方目标差异导致协同效率低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常因沟通不畅出现责任推诿,例如设计变更未及时通知施工方,或质量检查与进度推进冲突时缺乏协调规则。此外,信息传递依赖人工汇总,数据滞后且易失真,管理层难以实时掌握现场动态,决策滞后性进一步放大了进度偏差。
二、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策略
(一)基于 BIM 技术的动态进度计划优化
传统进度计划编制依赖二维图纸与经验判断,易出现工序逻辑冲突或资源分配不合理。通过引入 BIM 技术,可将建筑模型与进度计划关联,实现四维模拟。例如商业综合体项目中,施工方利用 BIM 软件对钢结构安装与机电管线敷设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空间冲突点,调整工序顺序后避免返工。同时,通过 BIM平台实时更新现场进度,与模型对比生成偏差分析报告,指导后续资源调配。项目最终缩短关键路径工期,且减少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停工次数。该策略核心在于利用可视化工具提升计划科学性,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实现进度闭环管理,尤其适用于复杂几何形态或多专业交叉工程。
(二)关键链技术缓解资源冲突
建筑施工中,多工序共用有限资源常引发延误。关键链技术通过设置缓冲区间消化不确定性,并优化资源约束下的工序排序。地铁枢纽站项目中,盾构机掘进与站厅层施工需共享大型起重设备,原计划因设备周转频繁导致关键路径停滞。采用关键链法后,项目团队识别出资源约束型关键链,在非关键路径插入资源缓冲,并压缩安全时间至缓冲池统一管理。执行过程中,当非关键工序延误未消耗缓冲时,资源优先保障关键链工序。最终设备利用率提升,总工期较原计划提前完成,且避免因局部延误引发的连锁反应。此方法适用于资源种类有限、工序依赖性强的线性工程。
(三)多方协同平台强化信息共享
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作为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任务,其优化成效直接决定着工期目标的达成,并深度关联成本管控、质量保障与安全生产等综合效益。在传统模式下,进度管理常因静态计划缺乏弹性、经验决策依赖主观判断、信息孤岛阻碍协同,导致工期延误频发。随着建筑工业化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进度管理正经历从“人工经验”向“智能决策”的范式转型:BIM 技术通过四维动态模拟(3D 模型 + 时间维度),提前识别工序冲突与资源瓶颈;关键链理论以缓冲区间替代安全冗余,优化多任务并行下的资源分配;数字化协同平台打破参建方数据壁垒,实现进度看板实时更新与风险预警自动推送;模块化施工则通过工厂预制与现场组装的并行作业,压缩关键路径时间。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技术赋能下的进度管理已具备主动预判风险、动态调整策略的能力,为构建“工期-成本-质量-安全”协同优化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成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四)模块化施工缩短关键路径
传统现场作业高度依赖天气窗口与场地条件,恶劣气候或空间局促常导致工序停滞,而模块化施工通过空间与时间的置换策略,有效突破了现场制约。以某综合体项目为例,施工方将机电管线、装饰装修等非结构部件拆解为标准化模块,在预制工厂采用工业化生产线完成加工,利用恒温恒湿环境保障构件精度,同时通过离线模拟技术对模块运输路径、吊装顺序进行三维推演,生成最优配送方案,确保模块“到场即装”,大幅减少现场堆放与二次搬运。模块接口采用统一标准设计,预留螺栓孔位、管线对接槽等标准化接口,使机电系统与装饰面层实现“盲插式”安装,调试时间压缩。项目实施中,主体结构施工与模块预制同步推进,形成“空间并行、时间接力”的作业模式,最终整体工期较传统模式显著缩短,且工厂化生产消除了人工操作误差,质量合格率提升。该策略尤其适用于住宅产业化、医院、酒店等标准化分部工程,在工期紧张或城市中心区场地受限项目中优势更为突出。
结语:
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是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任务,其优化不仅关乎工期目标的实现,更直接影响成本、质量与安全等综合效益。当前,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进度管理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静态计划转向动态调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管理转向多方协同。实践中,BIM 技术的可视化模拟、关键链理论的资源优化、数字化协同平台的透明化管理以及模块化施工的并行作业,均为破解进度延误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吴小亮.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进度管理的策略分析[J].城市开发,2025,(04):111-113.
[2]刘海邦.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工作优化策略[J].房地产世界,2024,(1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