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与评估:城市地下管廊安全的关键
刘海涛
江苏东大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管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集中敷设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类管线的功能,对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起着关键作用。城市地下管廊长期处于地下复杂环境中,受到地质条件变化、荷载作用、腐蚀等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结构损坏、管线泄漏等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导致城市能源供应中断、通信受阻、交通瘫痪等严重后果,还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检测与评估作为保障城市地下管廊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管廊存在的安全隐患,评估其安全状况,为管廊的维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深入研究工程检测与评估在城市地下管廊安全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检测与评估对城市地下管廊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城市地下管廊所处的地下环境复杂多变,管廊结构和内部管线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能受到土壤压力变化、地下水侵蚀、地面沉降等因素影响,逐渐出现裂缝、变形、腐蚀等问题。工程检测通过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对管廊结构的完整性、管线的运行状态等进行全面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检测到管廊结构出现细微裂缝或管线存在轻微泄漏迹象时,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和处理,避免安全隐患进一步扩大,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管廊的安全运行。
(二)准确评估安全状况,为维护决策提供依据
工程评估是在检测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对城市地下管廊的安全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通过对检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评估管廊结构的承载能力、管线的性能状态以及管廊整体的安全性等级。准确的评估结果能够帮助管理部门了解管廊当前的安全状况,判断其是否满足正常运行要求。根据评估结论,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和维修方案,确定维护的重点部位和维修的时机,避免盲目维护或过度维修,提高维护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管廊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
(三)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
城市地下管廊容纳了城市运行所需的各类重要管线,是城市能源供应、信息传输、物质输送的 “ 生命线” 。一旦管廊出现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燃气输送、给排水系统等,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甚至整个城市陷入瘫痪状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正常生产秩序。通过有效的工程检测与评估,保障管廊的安全运行,能够确保各类管线稳定、可靠地工作,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为居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服务,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当前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检测与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部分城市在地下管廊工程检测中,仍采用一些传统的检测方法,如人工目视检查、简单的测量工具检测等。这些方法效率低下,检测范围有限,难以发现管廊内部深层次的安全隐患,且检测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准确性和可靠性不高。对于管廊结构内部的裂缝发展情况、管线的腐蚀程度等问题,传统检测方法往往无法进行准确检测。虽然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技术、物联网监测技术等已逐渐应用于管廊检测,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技术普及程度不高、设备成本较高、操作复杂等问题,限制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了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评估标准体系不完善
城市地下管廊工程评估缺乏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管廊安全评估的指标、方法和等级划分存在差异,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可比性和权威性。在评估管廊结构安全性时,有的地区侧重于结构的强度指标,而忽视了结构的耐久性指标;在评估管线运行状态时,缺乏统一的性能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判断管线的安全状况。同时,现有的评估标准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地下管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管廊所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因素等对管廊安全的影响,使得评估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管廊的实际安全状况,给管廊的维护和管理带来困难。
(三)管理协同机制不健全
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检测与评估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检测机构、监管部门等。然而,目前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明确。在检测工作中,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和检测机构之间往往各自为政,检测数据不能及时共享,导致检测工作重复进行,浪费资源。在评估结果应用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评估结果不能及时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无法为管廊的维护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此外,监管部门对检测与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难以保证检测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
三、提升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检测与评估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加大对城市地下管廊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管廊检测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推广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雷达检测等,这些技术能够在不破坏管廊结构和管线的前提下,准确检测出内部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管廊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在管廊内安装各类传感器,对管廊的结构变形、温湿度、气体浓度、管线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管廊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和预警。同时,加强对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确保先进检测技术能够得到正确应用,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完善评估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统一、科学的城市地下管廊工程评估标准体系。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结合城市地下管廊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涵盖管廊结构安全、管线运行状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明确评估等级划分标准。在制定标准时,充分考虑管廊所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因素、使用年限等因素对管廊安全的影响,确保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对评估标准的宣传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使各地区、各部门在评估工作中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提高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权威性,为管廊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三)强化管理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检测与评估的管理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分工。建设单位负责管廊建设过程中的检测与评估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运营单位负责管廊日常运行中的检测与评估组织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检测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检测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监管部门加强对检测与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对检测机构的资质、检测过程和评估结果进行检查和审核。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建设单位、运营单位、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确保检测数据和评估结果能够及时传递和共享。通过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检测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管廊的安全运行。
结束语:工程检测与评估作为保障城市地下管廊安全的关键环节,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存在的检测技术落后、评估标准不完善、管理协同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强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评估标准体系、强化管理协同机制等对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检测与评估水平。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持续重视工程检测与评估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技术与管理机制,为城市地下管廊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章静. 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廊与城市空间规划可持续性评估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 (03): 16-18.
[2]庄剑雄. 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地下管廊安全监测技术研究[D].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022.
[3]林銮.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技术要点[J]. 建筑与预算,2021, (12):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