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中的思维结构训练研究

作者

黄梅

重庆市字水中学 400021

引言

作文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区分度最大的一项内容。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常受限于模板式训练、套话式表达,忽视了思维过程在写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导致学生文章逻辑混乱、论证乏力,难以形成真正具有说服力和思想深度的作文。思维训练与写作能力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写作不仅是表达,更是思想的结构化呈现。

尤其是在当前高考作文命题愈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观点、论证逻辑的背景下,学生是否具备清晰、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其作文得分。近年来,无论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材料类命题,其共同趋势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建构能力,单纯依赖语言技巧与素材积累已难以应对这种趋势。因此,教师亟需从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上进行调整,将思维结构训练纳入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实现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突破,真正让写作成为思维的落点、表达的终点。

一、写作训练中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在当前高考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词汇积累与语言驾驭能力仍常常在构思阶段遭遇瓶颈,体现为论点模糊、论据分散、结构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语文功底薄弱,而多源于思维训练的缺失。学生在应对复杂写作任务时,往往缺乏对写作任务的准确把握与结构性构思的能力,导致立意浅显、材料堆砌、逻辑跳跃。这种写作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学生在逻辑推理、结构组织与主题聚焦等方面的思维短板,进而影响了文章整体的说服力和表达质量。

造成思维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学中对写作的认识偏重技巧而忽视过程,忽略了思维对写作的基础性建构;二是训练方式趋于模式化、模板化,抑制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三是缺乏对学生思维层级与结构的系统训练,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构建论证框架与条理清晰的表达路径。同时,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侧重评分技巧与套路模仿,缺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认知加工的训练,导致学生难以在内容组织与论证表达中体现独立思维。因此,在写作教学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推动写作从“语言技巧中心”向“思维建构中心”转型。

二、思维结构在作文写作中的功能定位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写作是以语言符号为手段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在作文过程中,作者需要通过思维加工对生活、文本或命题进行理解与评判,并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加以表达。写作与思维关系密切,写作是思维的具体化,思维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思维贯穿写作活动的始终,指导和支配着写作的全过程。离开了思维的有序建构,写作往往沦为语言的堆砌而缺乏内在的说服力与深度。

在高考作文中,思维结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逻辑推进的有效支撑。清晰的思维结构能帮助学生围绕中心立意展开论述,使整篇文章逻辑通畅、层次分明。二是主题表达的聚焦作用。通过合理设计段落层次与论证节奏,学生能更精准地传递思想观点,避免出现内容游离主题或论据无力的情况。此外,思维结构还有助于形成表达的个性化风格,学生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进行逻辑构思、修辞加工与语境控制,从而形成具有逻辑力度与审美价值的文字表达。可以说,思维结构既是写作内容的支架,也是表达层次、文本风格与论证力度的支点,决定着整篇文章的思想高度和表达深度。

三、思维结构训练的教学策略与课堂路径要在写作教学中有效落实思维结构训练,教师应从课堂实践入手,围绕写作过程中的“立—构—展”三大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在立意阶段,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提取关键词、建立话题关系图,通过头脑风暴生成多元化的思维视角;在结构构建阶段,强调总分关系、逻辑衔接与论点递进等技巧,训练学生搭建清晰的提纲;在论述展开阶段,运用类比、对比、层进、因果等逻辑手段,使论证过程形成严密的思维链条,从而实现写作内容的深度展开,体现学生的认知广度与思维深度。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思维发展差异,适时给予策略性指导,引导其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逻辑路径。

此外,还可以结合经典文本进行思维结构分析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表达范式与逻辑框架。例如,通过分析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的结构构成、段落推进逻辑、语言节奏安排,引导学生学习优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教师还可引入思维导图、结构图表等工具,辅助学生可视化写作构思过程,从而打破以往凭直觉写作的惯性,提升写作计划性与条理性。课堂中还应适当设置小组协作、写作互评等活动,鼓励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表达中修正结构,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逻辑意识和建构能力,形成稳定的写作思维模式。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将逐渐由“被动表达”过渡为“结构表达”,实现从语句连贯到结构精巧的认知跨越。

四、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作文教学的效果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而思维结构训练的落实更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加以保障。传统作文评分多注重语言文采与立意高远,却容易忽视学生在逻辑表达、论证严密性方面的努力与进步。应将“思维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重要维度,构建以思维路径呈现、结构合理性与推理逻辑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从而增强他们的写作思维意识与反思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实现从“写出来”向“写得深、写得准”的转变。

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写作水平的高低,思维训练在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反馈机制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指导与个别化辅导。例如,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可挑选典型习作片段,引导学生识别其论证逻辑、结构搭建与表达优劣,并鼓励学生在反思中优化自身写作模式。此外,还可设置“思维训练记录卡”,帮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逐步积累和提升结构化思维的能力。学校也可在教研层面开展专题评价工作坊,推动教师形成一致的思维评价标准。这样的反馈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也为学生的写作成长提供了持续动力与明确方向,实现教学与评价在思维层面的深度融合。

结论

高考作文的核心不只是语言表达,更是深层次思维能力的具体呈现。将思维结构训练纳入作文教学体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明晰思维结构在写作中的功能定位,识别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并设计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和评价路径,教师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强化思维训练不仅能助力学生应对高考挑战,更为其终身学习与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丽娟.高中语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4.

[2]蒋雨卉.高考语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理据、内涵、策略与教学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24.

[3]马昭旭.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

[4]王方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时评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