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背景下的新教育课堂研究

作者

付衍祺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北校区 江苏徐州 221000

今年四月底有幸与区语文教研员共听了一节新入职老师的语文课,我是“看其形,赏其技,学其法”的听课,教研员主任是真正“入境”与对话的观课。在课后的反馈结束,我又将录音反复听了几遍,内化于心,深受触动,现将听课反思整理分享如下:

教研员主任一针见血指出,新教师仍没有真正“入门”,还在做“真理奉送者”,只是单纯地将教参重点搬运到课堂,再机械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听后,只觉一道光射入心间,顿时驱散一直以来的迷惘,恍然大悟。

现在我们提倡进行“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创建,拿此课举例,教参明确指出“切忌将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变为枯燥的分析讲解”,但新教师不知不觉中,又会“关心过度”将每个重点揉开掰碎捧给学生。在本单元的导语部分,有句提示:“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之前,不禁让我反思,吴主任说的真正品悟导语,串联全单元,我又有没有做到呢?答案可想而知,也是匆匆所谓认真备课后,便不再放在心底仔细体味了。抓不住“切入点”,找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本教学入口,自然不能逐层剥笋,获得清晰文路与课文精要。

那回到本单元的文眼“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作为“大单元”的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如若分割开来教授,必失去精心安排的意义,让学生错过一次欣赏现代诗的盛宴。作为“大情境”的创设,我们既然是新的尝试和探索实践,不妨定为一场“诗坛盛会”:作为诗人的师生共赴一场世纪之约,我们品同行之作,咏欣赏之歌,相互交流,共同创作,迸发创意火花,发现现代诗歌之美。“大任务”可以分给小诗人们,或按照时代,或按照主题,或按自己心意,结社品析本单元诗歌,打破课与课的壁垒,追求纯粹的文学与精神碰撞。

确立主题、分派任务、创设完情境后,回归本单元中《短诗三首》实际教学,我们如何用美丽的眼睛去看世界呢?自然引导学生前,教师自身应当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当贯穿“美育”。只有让学生在文字之间、情感背后,发现生活之美,世界的神奇,内化于心,才有一种能在平凡之中感悟美好,在日常中寻找新奇的能力。大千世界,虽无法处处抵达,但孩子们也可以拥有发现独特风景的技能。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自然能够品悟文字的魅力,感受人文关怀。作为引路人,自然教师自身,对美的界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才能带领孩子们去探索浩瀚文海,领略世界神奇,思维碰撞出火花。

除了用好导语,语文园地也对我们的授课有指向性帮助,本单元提示三点:

一是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身为新教师,更多如大学授课,总费尽心思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本堂课的老师也是请学生思考后,总结出有韵律美、形式自由、节奏感强等特点。看似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自主的习得行为,但却落入窠臼,剥夺了孩子们初步感悟诗歌美的乐趣。下次的诗歌赏析,我想我们不会再刻意追求严谨的总结,只要是孩子们的发现,只要能在朗读中有所感,都是宝贵的收获。

二是体会诗人的独特感受。三首诗无一不是冰心的内心呼唤,从童年美好回忆到思潮中的大海,再到母亲的怀里,这些明明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得的生活,我们这些没“觉醒”的新教师,却硬生生将学生与课文割裂开。类似的授课,我想下次会请孩子们先分享他们的金色童年、热爱的自然、与家人的美好,再水到渠成的引导,让学生连接自己经历产生共情,边想象画面,边体会诗人独特的感受。

三是诗中饱含的情感。教师最喜欢的两连问之一是“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的学习步骤为:消化教师的知识点——回顾全文内容——总结全文的感情,丢失了诗歌编排的初心,让学生自主感悟诗歌的隽永含蓄之美。流淌的情感本应在字里行间被学生一遍遍吟诵挖掘,却因为课堂进度、强调重点、规范标准等原因,变成了我们“真理

的奉送”。

虽说有了“小诗人们”的自由分享交流盛会,但“引导者”的教师,还是要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看起来轻松容易,实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把握不好,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成为有“话语霸权”的主导者,造成授课“行云流水”、圆满便会“功得”等假象。避免此情况发生,自然就要求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前,吃透课文。想要“吃透”,自然课前要读熟,于永正老师曾多次强调师生“读”的重要性,在裸读的时候,教师就要将自己打动,声情并茂是基础,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更加重要,抓住文眼,再进行备课,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具体来看,第一首诗注重画面感的体现,罗列三个简单的场景,内容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如若教师在备课时自身读的充分,“那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就是朗读的一个重点,为何此处不选用短暂停顿“,”呢?换成“,”可不可以?读起来有什么不同呢?读透课文的同时,教学设计也就顺其自然展现。那接下来的三个场景,请同学们一一分享自己读时的脑海中画面,更是可以将诗人感性的文字,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不再是单单强调本诗对母亲的依恋情感。

第二首诗,教师讲解细致,分析引导较为全面,但也犯了“结论化教学”错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注重结论的传递、解析、推导。跳出这些固定思维的约束,我们在裸读时,一定不会错过三个气势磅礴的反问句,这一声声来自心灵的叩问,如若引导好,必将让学生自主体会到与陈述的不同。教师如果翻到教参的补充资料,会看到冰心《繁星(七五)》“父亲呵!/出来坐在月明里,/我要听你说你的海。”《繁星(一一三)》“父亲呵!/我怎样的爱你,/也怎样爱你的海。”此处同样意象都为“海”,但引申出来的小诗,为我们教师提供另一种思路,“大海”是不是不只是指自然界的海,父亲的“海”又何尝不是父亲的思想、品格等,结合课文最后一句,学生可能会有新的认识。虽然学生可能领悟不了如此深刻,但也体现了分层教学,为有可能感悟更多的学生提供拓展与可能,发掘学生的无限可能。

第三首小诗,又和前两首的画面感、反问句不同,重在饱含哲思性。两处“风雨”,本身是教学的精彩之处,但很容易被新教师设计为大学教授式讲解“天上的风雨”指的什么?“心中的风雨”指的什么?这种问答式授课,是我们预设学生已经掌握内容,既然掌握,又何须我们教师来强调呢?所以,这道课后题的处理,可以放手给学生去感悟,先请学生谈谈他们印象中风雨什么样子,会产生什么感受,再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受过的委屈、遇到的困难、经受的挫折等,结合诗中句子谈谈理解。此刻的学生是陷入回忆、再次感受的状态,见到诗句是先由情入境,再由境入理,理解课文不再是剥离生活,辅以冰心的写作背景,也会提供新的理解角度。

在新教育的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目标达成,不是全盘掌握,而是陪同学生成长,和课堂共生。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文字背后情感,从而享受诗歌的美好、学会欣赏。“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背景下,当我们化身同行和诗人共赴这场文化盛宴,我们会在平等的身份下,以文字去沟通交流,在精神共鸣后,用心去吟诵。

我们教师的职责,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不是一味去解放他们的艺术天性,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学习”,做一个润物无声的引导者。所谓“素养”是刨除知识后,我们的学生身上剩下的东西,在校期间养成的习惯、习得的能力、积累的经验、培养的兴趣、形成的观念……远比实用的“课本知识”要宝贵。看似无用的这些非功利素养,却会伴随大多数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希望在上下求索的征途中,我们可以当激励学生的助威者、见证成长的喝彩者,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