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

作者

李锋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中心学校 257445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初中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不仅能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能提升其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重技能传授轻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路径,对于推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初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能够自觉、主动地获取、识别、筛选和评价信息。具体表现为: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主动发现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包括问题分析、抽象建模、算法设计等。对于初中生而言,计算思维表现为:能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设计解决方案;能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初步具备使用编程等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行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具体包括: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工具,获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建构、作品创作和问题解决,展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当前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向技能训练

部分学校和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软件操作、硬件认识等技能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缺乏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更新较慢,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例如,教材中关于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介绍较少,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也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教师仍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和探究环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多以笔试和操作考试为主,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也无法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三、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夯实素养基础

整合基础与前沿知识:在保留传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的同时,增加新兴技术知识的比重,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通过案例分析、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

应用场景,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网络购物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在线学习平台使用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例如,在“信息安全”单元,结合现实中的网络诈骗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防范网络风险。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素养培养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例如,让学生分组完成“校园科技节宣传海报设计”项目,学生需要收集资料、设计方案、使用图形处理软件制作海报,并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和交流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

问题导向教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寻找解决方案。如在学习编程时,提出“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垃圾分类查询程序”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测试优化。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搭建实践平台,提升素养应用能力

建设信息技术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编程工具、传感器等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场所。实验室应营造开放、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项目开发。例如,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利用 Arduino 开发板制作简单的智能装置,如自动浇水系统、温湿度报警器等。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搭建学校或班级的在线学习平台,整合学习资源、开展线上讨论、提交作业等。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例如,利用学习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小达人”竞赛活动,学生上传自己的编程作品、PPT演示文稿等,由师生共同评选优秀作品。

(四)完善评价体系,引导素养发展

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过程性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项目成果、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可以采用作品展示、实践操作、口头答辩等形式。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编程学习时,不仅要看学生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运行,还要评价其算法设计的合理性、代码的规范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性。

建立素养评价指标: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如信息意识方面,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获取和筛选信息;计算思维方面,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化工具并进行创新创作;信息社会责任方面,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信息道德和法律规范。

结语

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将基础与前沿知识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并融入跨学科元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素养应用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祝志军.考试与评价,2021(02)

[2]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唐玉红.课程教育研究,2020(21)

[3]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措施[J].付大勇.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