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大姜连作障碍中病虫害群落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

作者

韩振华

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引言

大姜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区域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集约化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大姜生产普遍面临连作障碍问题,导致植株长势衰弱、产量与品质双双下滑,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性。连作障碍的本质是土壤生态系统长期处于高强度利用下所产生的负反馈效应,其中,病虫害发生规律的改变是其最直观、危害最严重的外在表现。在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探究连作条件下病虫害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揭示其背后的核心驱动机制,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绿色防控体系,从源头上克服连作障碍,保障大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紧迫性。

一、绿色大姜连作体系中病虫害群落的演替特征

(一)病原微生物群落的优势化与单一化

在长期连作的土壤环境中,由于宿主植物的持续存在和根系分泌物的选择性富集,为特定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与累积创造了绝佳条件。原本在多样化生态中处于受抑状态的土传病原菌,如引起姜瘟病(青枯病)的青枯劳尔氏菌和导致茎基腐病的腐霉菌等,其种群密度逐年攀升,逐渐演替为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群。这种优势化趋势伴随着群落多样性的显著下降,形成了致病菌“一家独大”的单一化格局。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病原群落不仅直接导致了相应病害的连年高发,而且其庞大的种群基数也极大地增加了病害暴发流行的风险与防治难度。

(二)有益微生物群落的衰退与功能弱化

与病原微生物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壤中具有拮抗、促生、解磷解钾等有益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则呈现出显著的衰退趋势。例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重要的生防菌,在连作导致的恶化土壤环境中,其生存与繁殖受到严重抑制。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改变了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结构,而化学农药的频繁使用更是对这些敏感的有益微生物造成了直接杀伤。有益微生物群落的萎缩,意味着土壤天然的病害抑制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的丧失。这种“生态卫士”的缺位,为病原菌的肆虐打开了方便之门,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发生。

(三)地下害虫与土传病害的协同加害

在连作体系中,病害与虫害的发生并非孤立,而是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以根结线虫病为例,南方根结线虫等地下害虫在连作土壤中大量积累,其侵染不仅直接削弱了姜株的根系功能,导致植株矮化、早衰。更为关键的是,线虫取食对根系造成的微小伤口,为姜瘟病、根腐病等病原菌提供了理想的侵入门户。这种由虫害创造的“可乘之机”,极大地促进了土传病害的侵染效率和严重程度,形成了“虫助病威”的恶性循环,使得整个地下病虫害群落的危害性呈指数级增长。

二、驱动病虫害群落结构演替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土壤微生态平衡的破坏

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维持土壤健康和抑制病害的基石。大姜连作作为一种长期的人为高强度干扰,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平衡。一方面,连续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土壤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单一化,无法支撑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另一方面,集约化管理中过度依赖化学投入品,对微生物区系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和选择压力,有益微生物种群因无法适应而消亡,耐药性强的病原菌则得以幸存并快速扩张。这种由多样到单一、由平衡到失衡的演替,是驱动病原菌群落优势化的核心内在机制。

(二) 土壤理化性状的持续恶化

不科学的耕作管理模式是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直接原因。长期偏施、过施氮肥等化学肥料,不仅造成土壤养分失衡,更导致土壤酸化现象日益严重。酸性环境不仅直接抑制大姜的生长,还为多种喜酸性病原真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此外,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局部形成厌氧环境,极易诱发根腐病等病害。持续恶化的土壤理化性状,如同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添砖加瓦”,为植株的健康成长“设置障碍”,从而间接驱动了病虫害群落的负向演替。

(三)根系分泌物介导的化感自毒效应

化感自毒作用是解释连作障碍现象的关键理论之一。大姜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会向土壤中分泌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在连作条件下,这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在土壤中逐年累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便会对后茬大姜的种子萌发、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即“自毒效应”。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表明这些化感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具有选择性影响,能够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却能促进某些病原菌(如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和毒素产生。这种化感物质的累积,如同在土壤中为病原菌定向“施肥”,从而塑造了一个有利于病原菌滋生的微环境。

三、重构健康土壤生态的绿色防控策略

(一)优化种植制度以阻断病原循环

打破病原菌在土壤中累积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科学的轮作。针对大姜的主要土传病害,可以选择葱、蒜等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利用不同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和养分需求来改善土壤环境,有效切断病原菌的食物链。对于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实行水旱轮作是更为彻底的净化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好氧性病原菌和线虫的基数。合理的轮作制度是成本最低、效果最持久的生态调控手段。

(二)培育健康土壤以恢复微生态平衡

绿色防控的核心理念在于从“治病”转向“养土”。通过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为有益微生物的繁衍提供物质基础和良好生境。针对性地施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微生物菌剂,能够快速补充土壤中的有益菌群,通过竞争占位、拮抗和诱导植物抗性等多种机制,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重建良性的土壤微生态系统。

(三)整合生物与物理技术综合防控

在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的基础上,应整合多种绿色防控技术。播前选用无病健康的脱毒种姜,是从源头上杜绝病原引入的关键。

结语

大姜连作障碍中病虫害群落的动态变化是土壤生态系统失衡的集中体现,其演替受土壤微生态、理化性状及化感作用等多因素驱动。通过优化种植制度切断病原循环、培育健康土壤恢复微生态平衡、整合绿色技术综合防控,可有效重构健康土壤生态。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多因素互作机制研究,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为破解大姜连作困境、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冯艳梅.山东省济宁市大姜土传病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J].长江蔬菜,2025(11):82-85

[2]任尧良,孟祥元.当前大姜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粮食,2024(11):92-94

[3]孙启花,宫景屏,王炜,姜小堂,彭莹莹.大姜根腐病防治中微生物菌剂的研发与应用效果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1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