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电力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周杨

510603198306232591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开发形式,其电力建设的优化对于能源供应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规划设计、技术应用、管理运营等多个维度探讨了优化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旨在为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水平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优化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积极推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水利水电能源凭借其清洁、可再生的特性,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柱。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电力建设不仅关乎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对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进行优化研究迫在眉睫。

二、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合理

1.需求预测偏差: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蓝图绘制初始阶段,精准预判当地未来电力需求走势犹如为工程奠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中部分项目却在此关键环节失足。以一些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风口浪尖的地区为例,随着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大数据中心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张迅猛,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带动各类家电普及,用电需求呈几何倍数攀升。但遗憾的是,原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规划时目光短浅,仅参照过往数年的静态用电数据,未将这些即将爆发的新兴增长因素纳入考量,致使装机容量定格在一个较低水平。当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电力供应的短板瞬间暴露无遗,工厂因频繁停电被迫减产停产,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进程受阻,居民生活也陷入用电焦虑,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繁荣,仿佛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因燃油不足而动力疲软。

2.选址与布局缺陷:工程选址恰似为水利水电工程寻觅安身立命之所,一旦决策失误,后续麻烦便接踵而至。若地质勘查走马观花,未能精准洞悉地下潜藏的断层、岩溶等地质 “暗礁”,工程建设时,地基不稳引发的沉降、滑坡等灾害就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大幅增加建设成本,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用于地基加固与灾害防治,还为后期长期运营埋下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布局视角审视,发电厂房、变电站等设施的布局若缺乏统筹规划,彼此间隔甚远,或是被复杂地形阻隔,电力传输线路就不得不像蜿蜒曲折的山路般漫长。电能在长途跋涉中损耗急剧增大,如同沙漏中的沙子不断流失,大大削弱了电力输送至用户端的效率,造成能源的隐形浪费,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二)技术水平滞后

1.设备陈旧落后:一些早期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仍在使用老旧的水轮机、发电机等设备,这些设备能量转换效率低,能耗高。例如,传统的水轮机能量转换效率相比新型高效水轮机低 10% - 15%,造成了水能资源的浪费。

2.自动化程度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部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程度较低,许多操作依赖人工完成。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人为失误,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例如,在机组的启停、负荷调节等操作上,人工操作响应速度慢,难以适应电力系统的实时变化。

(三)管理运营效率低下

1.管理体制不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领域,管理协调难度大。部分工程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沟通不畅等情况,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2.设备维护与成本控制不足:缺乏科学的设备维护计划,设备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故障率高。同时,在运营过程中,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工程的经济效益。例如,在设备维修时,没有合理规划维修时间和费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优化策略

(一)科学规划设计

1.精准需求预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以及人口增长情况等因素,建立科学的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例如,通过分析历史电力消耗数据与经济发展指标的关联,预测未来 5 - 10 年的电力需求,为确定合理的发电装机容量提供准确依据。

2.优化选址与布局:综合考虑地质、地形、生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工程选址。选择地质稳定、水头条件好的区域,降低建设风险和成本。在布局上,合理规划大坝、发电厂房、变电站等设施的位置,缩短电力传输线路,减少输电损耗。同时,采用生态友好型设计,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提升技术水平

1.设备更新与升级:加大对先进设备的研发和引进力度,淘汰老旧设备。采用新型高效水轮机、发电机,提高发电效率。例如,新型发电机的效率相比传统发电机可提高 8% - 12%,有效提升了发电效益。同时,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运行中的问题。

2.推广自动化控制技术:构建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电力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根据水位、流量等实时变化自动调整水轮机的导叶开度,优化发电效率。

(三)强化管理运营

1.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定期的沟通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程建设和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2.加强设备维护与成本控制:制定科学的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和运行状态。引入成本控制理念,从工程建设到运营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例如,通过优化采购流程,降低设备和材料采购成本;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避免人员冗余,降低人力成本。

四、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电力建设优化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规划设计、技术应用、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通过科学精准的规划设计、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高效的管理运营,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电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力建设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表明,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工程的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稳定性。在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中,应持续关注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完善建设策略,以适应能源发展的新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保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建设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贺. 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模型世界,2022(2):73-75.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2.02.025.

[2] 易敏. 考虑市场电价风险的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研究[D].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22.

[3] 张卫群,申立素. 绿色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解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5):160-161,202. DOI:10.3969/j.issn.1007-7596.2018.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