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曹永永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保障服务中心 255000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深入剖析施工对环境的多方面影响,详细阐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涵盖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环境管理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探讨现存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共赢。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建筑工程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大户与环境污染源之一,其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举措备受瞩目。建筑施工活动涉及土方开挖、材料运输、机械设备运行等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对土壤、大气、水体及生态系统造成压力。如何在满足建筑工程建设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环境负面影响,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建筑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剖析

(一)大气污染

1.扬尘污染

施工现场土方作业、物料装卸与堆放、道路扬尘等是扬尘的主要来源。据研究,一辆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渣土车在运输过程中,每千米可产生扬尘约 3 - 5 千克,这些细小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不仅降低空气质量,还会危害周边居民呼吸系统健康,引发咳嗽、气喘等不适症状。

2.施工机械尾气排放

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等各类施工机械在运行过程中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

(二)水污染

1.施工废水排放

混凝土养护废水、桩基施工泥浆水、车辆设备冲洗废水等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悬浮物、酸碱度、重金属含量超标。

2.生活污水排放

施工现场人员集中居住产生的生活污水,若未经有效处理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或自然水体,其中的有机物、氮磷营养物质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滋生藻类,导致水体缺氧,致使鱼类死亡,使水域生态系统遭受重创。

(三)土壤污染

1.建筑垃圾填埋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如废弃砖石、混凝土块、木材等,若简易填埋处理,其中的有害物质会逐渐渗入土壤,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周边植被生长,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体健康。

2.化学物质泄漏

油漆、涂料、胶粘剂等建筑材料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重金属,使用或储存过程中若发生泄漏,会直接污染土壤,使土壤丧失原有生态功能,且污染修复难度大、成本高,长期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噪声污染

1.施工机械设备噪声

打桩机、电锯、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在运行时产生高强度噪声,声级可达 80 - 120 分贝。长时间暴露在这种噪声环境下,会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学习与休息,引发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2.运输车辆交通噪声

材料运输车辆频繁进出施工现场,尤其是在夜间,车辆行驶噪声格外刺耳,打破周边宁静环境,给居民带来极大困扰,引发居民与施工单位之间的矛盾纠纷。

(五)生态破坏

1.植被破坏

场地平整、基础开挖等施工活动会直接铲除原有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对于一些珍稀植物群落或生态敏感区,建筑施工可能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不可逆冲击。

2.水土流失

施工扰动地表,破坏土壤结构,在降雨作用下,易引发水土流失。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淤积河道、湖泊,降低水利设施效能,增加洪涝灾害风险,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

三、建筑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1.扬尘控制技术

施工现场设置围挡,围挡高度不低于 1.8 米,对土方作业区、物料堆放区采用密目网全覆盖;主要道路硬化处理,定期洒水清扫,配备洒水车,根据天气与施工扬尘情况,合理安排洒水频次,有效抑制扬尘产生与扩散。

2.水污染防治技术

建立施工废水处理设施,混凝土养护废水、桩基泥浆水等经沉淀、中和、过滤等处理工艺,去除悬浮物、酸碱度、重金属等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后回用或排放。

3.噪声控制技术

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对高噪声设备如打桩机安装消声器、减震垫,设置隔音棚;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施工,如有特殊情况需夜间施工,提前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向周边居民公示,减少噪声扰民。

(二)环境管理体系构建

1.环境管理目标设定

施工企业依据项目特点、周边环境敏感程度,制定详细环境管理目标,如扬尘排放浓度控制在 1.0 毫克 / 立方米以下、施工噪声昼间等效声级不超过 70 分贝、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0% 以上等,为环境保护工作明确量化指标。

2.环境管理制度建立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涵盖施工全过程环境保护要求,包括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应急预案制定等环节,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环境管理职责,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三)资源循环利用

1.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废弃混凝土、砖石经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再生骨料,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墙板等建筑材料。

2.水资源循环利用

施工现场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面、地面雨水,经沉淀、消毒处理后用于混凝土养护、道路冲洗、绿化灌溉等非饮用用途;对施工废水处理后回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减少施工对市政供水的依赖。

四、建筑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现存挑战与应对

(一)现存挑战

1.技术创新与推广困难

部分绿色施工技术如新型节能墙体、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等研发成本高、技术复杂,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引进与应用费用;且新技术推广缺乏有效平台与渠道,行业内交流共享不足,制约技术普及速度,影响建筑施工整体环保水平提升。

2.成本效益矛盾

短期内,采用绿色施工技术、购置环保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会增加施工成本,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投资高达数十万元,而传统建筑垃圾填埋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部分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对环境保护积极性不高,阻碍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地。

(二)应对策略

1.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支持

政府加大对建筑环保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搭建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举办技术交流会、成果展示会,通过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对率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降低企业应用成本。

2.优化成本效益平衡机制

从长远视角构建成本效益核算模型,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潜在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推出绿色信贷产品,为环保型建筑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助力企业跨越成本门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剖析环境影响、精准施策、持续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环境管理体系完善与资源循环利用,方能实现建筑行业由粗放式向绿色集约式发展转型,为人类创造宜居环境,保障地球生态家园永续繁荣。

参考文献

[1] 黄书坤.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电脑校园,2023(34):83-85.

[2] 胡赛赛. 建筑工程管理中绿色施工理念的实施与影响研究[C]//2023工程管理与实用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3:1-4.

[3] 吕振海.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C]//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