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构建

作者

刘娟

河套学院 015000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构建,是提升思政教育影响力和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传播中面临传播方式单一、内容吸引力不足、应对多元价值观能力弱化等问题。本文从优化内容设计、提升传播技术能力、创新传播渠道、培育传播者队伍等方面探讨话语权的构建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适应网络时代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空间;话语权;路径构建

引言

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快速传播的特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多元化的思想碰撞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播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群体对网络内容的需求,使得高校在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影响力亟待提升。

1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现状

1.1传播方式的单一化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讲座宣讲为主要传播方式,这种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显得局限性明显。一方面,这种单一化传播方式缺乏互动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即时反馈和双向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传播形式主要依赖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对学生的覆盖范围较窄,无法适应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同时,高校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较少,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但总体来看,这些平台的运营水平较低,传播效果有限。这种单向、封闭的传播模式使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舆论场中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其他信息源争夺学生的注意力和信任感。

1.2思政内容吸引力不足

思政教育内容本身理论性较强,传统的内容设计更多关注政治理论、政策解读等较为宏大的主题,但这些内容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缺乏紧密联系,难以引发共鸣。同时,现有思政教育内容的表达形式较为刻板,过于依赖文本和传统的图文模式,缺乏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空间中的其他信息内容通常具有高度的趣味性、故事性和可参与性,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3面对多元价值观时的弱势地位

网络空间为多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立场的思想观点。这种环境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在面对这些多元化甚至对立化的价值观时,往往显得应对乏力。一方面,高校对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分析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的回应机制较为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导致其在重大舆论事件中处于被动局面。

2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中话语权构建的路径

2.1优化内容设计

优化内容设计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内容设计应当注重青年化表达,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语言习惯,采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内容创作。例如,可以将严肃的理论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通过案例分析、视频演绎等形式加以呈现,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度。其次,内容设计需要多样化,采用短视频、直播、H5页面等新媒体形式,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热点事件,设计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利用网络舆论的聚集效应扩大传播范围。例如,围绕学生关注的就业、学业压力等问题展开内容策划,既能够增强内容的实际价值,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互动。

2.2提升传播技术能力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能力。首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进行精准分析,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送。例如,分析学生对特定主题的关注程度,将相关内容推荐给感兴趣的学生群体,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传播效率。例如,利用AI生成与热点相关的思政内容,快速响应舆论变化;或者通过智能客服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并引导讨论。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技术平台的开发与维护,建立思政教育专属的新媒体平台,确保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

2.3创新传播渠道

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是增强话语权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应当打造自主传播平台,例如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次,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策划和推广优质内容。例如,通过与抖音、B站等热门平台的合作发布短视频、开展直播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此外,高校可以探索构建网络社区,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线上讨论组、兴趣圈子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形成正向的舆论氛围。在多渠道传播的基础上,形成校内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网络,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4培育思政教育传播者队伍

高水平的传播者队伍是构建网络话语权的核心保障。高校应当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通过定期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提高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能力。同时,高校可以组建学生传播团队,鼓励学生担任思政教育的传播者和创作者。例如,可以通过选拔“网络思政意见领袖”或“校园思政主播”,利用学生群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此外,还可以通过竞赛、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内容创作的积极性,形成“朋辈教育”效应。通过培育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传播者队伍,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将显著提升。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构建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优化内容设计、提升传播技术能力、创新传播渠道和培育传播者队伍,高校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习惯,在复杂的网络舆论中占据有利地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婉瑜.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24.DOI:10.27103/d.cnki.ghebu.2024.000765.

[2]王凌红.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4.DOI:10.27726/d.cnki.gzzsf.2024.000019.

[3]张海丽.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研究[J].品位·经典,2024,(08):86-88.

刘娟

1972 年,女,河北省深州市人,思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