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
王雪玲
瓜州县第四中学
引言: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方识别性,是社会历史与空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域文化系统包含语言、行为等多种维度,这些要素在具体空间中长期演化,构成文化遗产的整体格局。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深层变化,很多曾经活跃的文化形式慢慢被边缘化,传统的保护方式很难应对当下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的复杂挑战。理论研究应多关注文化内部的关联结构并在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寻找切入点,探索更符合当下需求的保护思路。
一、挖掘文脉特色,打造保护路径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印记,这些印记融入建筑风格、民俗活动等多种形式中。挖掘文脉是整理资料的过程,更关乎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地方文化长期紧密关联自然环境及当地人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制定保护方案时应该从文化本身的生长背景出发,防止把原本丰富多样的形态硬套进统一的标准模式里。厘清文化表达的逻辑顺序能够提升保护措施的针对性,保持文化遗产的原有特色,继续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作用。
瓜州县的文化遗产工作实践中,挖掘文脉是保护工作贯穿于规划、管理等全过程,当地文化底蕴深厚,有汉唐时期的历史遗存,也包含大量关于丝绸之路的文化痕迹。面对这一资源体系,管理单位需借助梳理历史资料、调查民间传说建立涵盖地域空间的文化档案。具体实践中,文脉特色被作为识别重点,不同类型的文化元素会按照生活类、信仰类等方向分类整理,方便后续找到更合适的保护方式。当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标注文化敏感区域并明确核心保护范围,防止随意干预文化场所。相关机构要定期组织区域文化研究,从语言词汇、地方器物形态到节庆活动形态等多方面深度分析,为文化保护提供资料支撑,这种从文化源头梳理到系统整理的做法能让保护文化遗产更有方向感,贴合不同类型文化元素的实际需求,以免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瓜州的实践能体现以地方文化自身逻辑为出发点的保护思路,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融入日常生活,推动活态传承
文化遗产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活态传承的关键是让文化继续发挥它原本的功能,文化内容脱离原有的使用场景就会减弱与社会的联系,人们对它的价值感知也会随之降低。传统技艺、语言符号等元素都源于群众生活,服务于特定社会需求,推动传承应当借助生活实践建立人与文化之间的日常联系。把文化内容嵌入教育或生产之中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延续文化习惯,以免传承模式过于形式化。保护策略要注重保存内容,更需要关注文化如何在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
瓜州县推动活态传承过程中,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可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地域文化主题课程,利用系统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地方历史或文化习俗。社区工作站要定期组织节庆体验活动,邀请居民参与制作本地服饰、加工饮食等传统技艺实践,提升群众的文化参与感。文旅单位要在景区或驿站等空间投放带有地域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并让专业团队设计视觉标识,让居民与游客在通行过程中感受文化内涵。农业合作社可把传统节令农艺结合现有生产任务,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农耕实践课程,让文化内容在劳作体验中传递。非遗保护机构需建立传承工坊,鼓励手工艺者把传统技法应用于现代产品试制,让本地市场或文创商店限量销售,推动文化产品回归居民生活。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可协同村级组织在宗教活动平衡的前提下整理节日礼仪流程,向公众开放展示文化场景,增强传统节日的文化辨识度。多部门协作有利于有序开展工作,让文化元素借助公共服务体系稳定扩散,借助这些路径,瓜州县的文化能在实际使用中延续其核心价值。
三、拓展表达形式,增强传播效能
传播文化遗产离不开有效的表达形式,表达方式是否丰富或语言是否亲近大众直接影响文化的影响深度,传统传播方式主要依靠静态陈列,覆盖面有限且参与度不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化内容快速获取的需求。提升传播效果需要在保留原真性的前提下注重表达语言的适配性或传播内容的可视性,文化借助灵活的表达方式才能更自然地融入公共生活,赢得更多人的认同。
瓜州县推进文化传播工作时当地宣传管理部门需制定分级传播内容标准,把文化资源内容转化为面向不同群体的传播文本,让本地文化研究人员梳理素材,保证语言平实且叙事清晰。媒体单位可联合非遗部门录制专题内容,让新闻平台、短视频账号等同步发布,覆盖城乡居民不同获取信息的习惯。旅游服务机构需开发语音讲解系统,借助二维码、导航牌等载体把讲解内容嵌入景区标识,提升文化信息的便捷性。教育系统要将文化主题素材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引导学生制作微视频、数字展板等多种作品形式,让表达任务成为学生了解文化的过程。美术、音乐等专业团队需参与文化内容再设计,在保证准确表达文化符号的同时打造适合公共展示的视觉体系。地方公共图书馆或文化馆需设立互动展区,借助动态屏幕或拼图游戏等形式展示文化元素,增强儿童及青少年的体验感。乡镇单位还可在集市、广场等地点设置流动展台,定期轮换文化内容,增强农村地区的信息覆盖广度。瓜州县在设计传播策略时应始终关注表达方式是否清晰易懂,根据实际反馈不断调整内容输出的方向,提升传播效果。
结束语:延续文化遗产离不开深入识别地域特色,立足本土的文化脉络且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表达能让传统元素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活力。推动文化保护与创新应注重梳理结构或延展功能,瓜州县的实践表明打通文化、空间及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拓展文化未来,让地域文明在新时代语境中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张秀明.地域特色文化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中的价值分析[J].西部旅游,2024,(16):27-29.
[2]肖丽娅.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J].大众文艺,2023,(14):6-8.
[3]曲再鸣.地域特色文化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建构——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1,(03):57-59+82.
[4]吴嘉瑞.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