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全过程融人初中课程的实践研究

作者

马浩通

天津市静海区大丰堆镇中学 天津 30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此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将传统文化要素整合进教学体系"。初中教育作为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不仅承担着深化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重任,更是连接小学阶段形象化认知与高中阶段抽象化思维的关键纽带,其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文化底蕴的积淀程度。

1 传统文化全过程融入初中课程的理论框架

1.1 核心概念界定

1.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探讨的是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民族特质、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态、生活智慧等多个层面,具体表现为儒家学说中的"仁爱礼制"理念、岁时节庆的传统习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医药学的实践智慧等。

1.1.2 全过程融入

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原则,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全环节,贯穿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实现文化教育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1.2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者需通过亲身体验与深度思考来构建文化理解体系,要求将传统文化元素嵌入真实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领悟文化精髓。(2)文化传承理论:文化传承需完成"了解—接纳—实践"的渐进过程,中学教育阶段重点应放在从基础认知到情感认同的转化,借助多样化活动推动文化价值的内化吸收。(3)课程整合理论:提倡消除学科间人为界限,把传统文化转化为贯穿各科的纽带性内容,达成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文化熏陶的三维统一。

1.3 目标体系构建

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与文化教育规律,构建"三维四层"教学框架:(1)知识层面:系统掌握传统文化基础内容(包括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典籍文献),领悟文化精髓及其现代意义;(2)情感层面:培养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学会欣赏多元文化,增强传承责任感;(3)应用层面:习得传统工艺基本技法(如毛笔字、民间剪纸),将传统道德规范融入日常行为,实现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4)递进层次:按照"感性接触"(七年级)、"理性认知"(八年级)、"实践创造"(九年级)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形成阶梯式培养目标。

2 传统文化全过程融入初中课程的实践路径

2.1 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整合

2.1.1 分学科内容矩阵构建

根据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深入探索传统文化渗透路径,构建"学科特质+文化内涵"的教学框架:(1)语文学科:围绕"典籍研习"主题,在古诗文讲解中渗透诸子百家学说(如《孟子》"义利之辨"),在当代文本解读中结合岁时节令习俗(如老舍《北京的春节》与年俗文化),增设"文化现象评析"写作训练;(2)历史学科:聚焦"文脉传承"主线,重组"华夏科技演进""岁时节日考源"等教学模块,融入区域文化资源(如地方传统手工艺)丰富课程内容;(3)思政课程:立足"德性养成"基点,将"尊老爱幼""言信行果"等伦理规范与现代社会公德衔接,组织"古训今用"主题研讨;(4)美育课程(音美学科):突出"艺境体悟"特色,鉴赏古典绘画、曲艺、丝竹音乐,开展篆刻、泥塑、戏曲妆造等非遗实践;(5)自然科学类课程:紧扣"智识沿革"脉络,解析《九章算术》的算法体系、《天工开物》的力学应用、本草典籍中的生态智慧。

2.1.2 跨学科主题开发

构建"民俗节庆与文化延续""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等交叉学科专题,开展多领域协作授课。以"清明节"为例:文学品读《寒食》诗作,史学追溯节日渊源,思政探讨"缅怀先人"的现实价值,艺术创作祭祀图案纹饰,构建文化理解的多元框架。

2.2 教学实施的全场景渗透

2.2.1 课堂教学:从“知识讲解”到“文化浸润”

(1)实物教学法:在《核舟记》语文课堂中,教师可呈现微型雕刻工艺品,使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2)议题研讨:历史课程以"丝路文明互鉴"为主题,指导学生分析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实例;(3)情境模拟:思想品德课创设"传统士人日常"教学场景,组织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理解"礼仪"的文化内涵。

2.2.2 实践活动:从“校内体验”到“社会参与”

(1)校园文化实践:组建书法研习会、汉服文化协会、民族器乐俱乐部等学生组织,每学期筹办"中华传统艺术展演周"及"古典诗词吟诵比赛";(2)社会体验活动:安排学生走访文物展览馆、传统手工艺作坊,拜访民间艺术传承人,亲身参与时令民俗体验(例如端午节裹粽子、中秋节做月饼);(3)课题研究项目:实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行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区域非遗传承状况,完成调研报告并向街道社区进行成果展示。

2.2.3 校园环境:从“空间布置”到“文化熏陶”

(1)物质环境:在教学楼过道区域打造"文化传承展示区",悬挂历代名家诗词及书法作品;校园绿化布局引入古典造景手法(例如叠石景观、蜿蜒步道);(2)精神环境:晨间集会增加"经典文化典故"讲解环节,学生制服采用传统装饰图案(如如意纹、万字纹),班级管理制度融合现代规章与古代训诫内容。

2.3 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构建

2.3.1 过程性评价:关注文化素养的动态发展

(1)成长档案评估:系统整理学生制作的民俗文化手抄本、实践活动记录、传统工艺创作等实物资料,形成个性化发展轨迹;(2)动态行为分析:结合课堂互动表现(包括对文化内涵的阐释能力)、课外社团参与度(如传统技艺的操作熟练度)以及生活实践(体现传统价值观的具体行为)开展多维度测评。

2.3.2 终结性评价:超越“知识测试”的能力考核

(1)学科测评:在语文、历史等课程考核中增加非标准题型(例如"从当代价值观角度分析'愚公移山'的启示意义");(2)成果呈现: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成果展示周",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剧、实物展览、主题演讲等多样化方式展示学习收获;(3)多元评价:邀请非遗传承人、社区代表等外部专家参与评估,重点考察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实际成效。

总之,在初中阶段实现传统文化全方位渗透应当关注三个关键维度:首先,课程内容需实现"体系化"整合,摒弃零散拼凑方式,打造学科内与跨学科协同的知识架构;其次,教学实践应采取"情境化"策略,贯通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三大场域,确保文化传承的持续性;最后,评估体系要体现"立体化"特征,综合考量认知掌握、情感认同与行为转化等层面,推动学生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通过全过程、多维度的融入,让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形成精神认同与行动自觉。这需要教育者以系统思维设计课程,采用创造性手段开展教学,使传统文化切实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秀 芬.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融入 初中 德育 的探 索与 实践 [J]. 求知 导刊,2024,(25):107-109.

[2]冯占英.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思维与智慧,2025,(04):44-45.

[3]陆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J].英语教师.20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