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中皮肤消毒技术的最新进展
张素香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摘要:注射相关感染影响患者健康与医疗资源。传统皮肤消毒技术在消毒剂选择、方法及人员操作上问题频发,增加感染风险。皮肤消毒技术进步显著,新型消毒剂和创新消毒方法涌现,操作规范与培训也得以强化。实际案例表明新消毒技术可降低感染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未来需持续完善技术、加强人员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字:注射相关感染、皮肤消毒、消毒剂、消毒方法、操作规范
引言
在现代医疗里,注射是常用治疗手段,但注射相关感染问题严峻,其发生率在全球有一定比例,尤其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更高,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皮肤消毒作为预防感染的关键,其技术有效性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皮肤消毒技术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与创新,以降低感染风险。
一、注射相关感染与皮肤消毒的紧密关联
从感染途径来看,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接受注射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以及接触血液和体液的人员均属于易感人群。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若消毒措施不当,病原体很容易在患者之间传播,引起流行病。如某医院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由于操作不规范,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导致细菌通过输液管进入患者体内,致使多位患者发生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对医院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注射相关感染还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弱,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可能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也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并非是完全无菌的环境。在皮肤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常驻菌群和暂住菌群。常驻菌群长期稳定地定居在皮肤,如葡萄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不动杆菌等,它们通常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对维持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一定作用,例如通过分泌细菌素抑制暂住菌,从而保护皮肤远离那些可以破坏屏障的病原菌的侵害。然而,暂住菌群则是由于接触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的,它们依靠独特的致病潜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引发皮肤感染。
当进行注射操作时,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就有机会突破皮肤屏障,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引发感染。一旦这些细菌、病毒或真菌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或组织器官,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进而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各种感染症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导致局部脓肿、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可能引起严重的伤口感染、肺炎等,尤其是对于免疫力较低的
二、现有皮肤消毒技术存在的问题
乙醇能使细菌蛋白质变性,杀菌速度快,对常见细菌繁殖体有较好杀灭效果。但其消毒效果受浓度影响显著,70% - 75% 浓度时杀菌力最强,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消毒能力。同时,乙醇挥发性强,作用时间短,对芽孢和病毒的杀灭效果欠佳。实际使用中,若消毒后等待时间过短,乙醇未充分发挥作用,易导致注射部位红肿、感染。碘酊消毒效果强,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一定杀灭作用。但它对皮肤刺激性大,使用后会引发疼痛,且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不适用于黏膜、会阴部及眼周等敏感部位消毒。消毒后还需用 75% 乙醇脱碘,操作繁琐,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若脱碘不彻底还可能损伤皮肤,引起过敏反应。
传统螺旋式擦拭消毒方式在注射前皮肤消毒中广泛应用。理论上,它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扩大擦拭范围,可使消毒剂均匀分布。但实际操作中,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研究在志愿者皮肤上接种常见细菌后用此方式消毒,检测发现皮肤表面细菌数量虽减少,但深层仍有细菌存活,说明该方式可能无法彻底清除深层细菌,为感染埋下隐患。消毒范围和时间把控不当也会导致消毒不彻底,增加感染风险。按规范,注射部位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超 5 厘米,可临床部分医护人员因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未保证足够消毒范围,某基层医疗机构约 20% 注射操作消毒范围小于标准。
医务人员皮肤消毒操作失误多源于专业培训不足。一些医疗机构对其培训不够系统深入,致使他们对消毒剂正确使用方法和消毒操作规范流程掌握不足。实际操作中,部分医务人员会出现消毒剂使用量错误,用量过少无法达到消毒效果,过多则造成浪费、增加患者不适甚至影响皮肤。擦拭手法不正确也较为常见。螺旋式擦拭要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擦拭,但部分医务人员操作时动作随意、范围不均匀,无法保证整个消毒区域充分消毒。
三、皮肤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与培训的强化
复合消毒剂是将多种消毒成分科学组合,能发挥各成分优势,克服单一消毒剂的局限。其中,氯己定 - 乙醇复合消毒剂在临床应用中性能卓越。氯己定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很强的广谱抑菌、杀菌作用,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持久抗菌膜长效抑菌;乙醇可凝固蛋白质,快速杀灭细菌繁殖体,破坏多数亲脂性病毒。二者复合,乙醇促进氯己定渗透,扩大杀菌范围,氯己定弥补乙醇无残留活性的缺陷,延长抑菌时间。
联合消毒方法通过结合不同消毒步骤或消毒剂,提高消毒效果。先清洁再消毒,能去除皮肤表面污垢、油脂和部分微生物,让消毒剂更好接触皮肤。某医院外科手术采用此方法,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多种消毒剂联合使用也有效,如氯己定 - 乙醇复合消毒剂与碘伏联合,可扩大消毒谱。烧伤创面消毒先碘伏初步消毒,再用复合消毒剂二次消毒,能有效杀灭常见病原菌,促进创面愈合;口腔诊疗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再用含氯己定漱口水漱口,可预防口腔感染。
标准化皮肤消毒操作流程制定科学规范的皮肤消毒操作流程对确保消毒效果至关重要。消毒前准备阶段,要保证消毒剂在有效期内、包装完好无泄漏变质,消毒工具无菌。需稀释的消毒剂要严格按说明书稀释确保浓度准确,比如静脉输液前护士要检查碘伏有效期和棉球包装。
操作步骤上,以碘伏消毒为例,用无菌棉签蘸适量碘伏,从注射部位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范围直径不小于 5 厘米,每圈覆盖上一圈三分之一,避免遗漏,力度要适中。消毒后等待碘伏自然干燥 2 - 3 分钟,保证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消毒后处理也不能忽视,使用过的消毒工具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垃圾桶按规范处理,可重复使用的消毒设备要及时清洁消毒并干燥保存。
针对皮肤消毒技术开展全面系统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操作水平的关键。培训内容涵盖消毒剂种类、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杀菌原理,让医务人员了解优缺点以便选择合适消毒剂,重点讲解新型复合消毒剂成分组成、协同作用机制及与传统消毒剂差异。培训还包括规范操作流程演示和实践练习,通过视频演示、现场示范让医务人员直观了解步骤要点,在模拟场景中练习,由专业人员指导纠正问题。
定期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考查消毒剂知识和操作规范等理论内容,实际操作考核要求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按标准流程完成消毒操作,考核人员根据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评分。考核不合格的要补考和再次培训,直至合格。
结语
复合消毒剂与联合消毒方法的应用为医疗感染防控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通过成分协同与流程优化显著提升消毒效能。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实施和针对性培训考核机制,有效规范了临床实践,降低了感染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开发更安全高效的复合配方,结合智能监测技术提升操作精准度,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制定覆盖全场景的消毒规范,为医疗安全提供持续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红缨,任为。皮肤消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 (12):32-35.
[2] 马美玲。静脉输液中皮肤消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当代护士 (中旬刊),2015 (2):138-139.
[3] 王亚丽。碘伏棉签在静脉输液皮肤消毒中应用的探讨 [J].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 (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