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作者

杜静

四平市第三小学校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1

一、引言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约 14.2% 的小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然而传统教育更侧重问题矫正而非心理潜能开发。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教育应关注人的优势而非缺陷,这一理念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方向。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旨在构建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内涵与特征

小学生积极心理是指 6-12 岁儿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正向心理特质,主要包括乐观、韧性、感恩和自我效能感等核心要素。乐观表现为对未来事件的积极预期;韧性体现在面对挫折时的恢复能力;感恩表现为对他人帮助的真诚感谢;自我效能感则反映为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积极心理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在认知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方面,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能初步理解他人的感受;在社会性方面,逐步发展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阶段是培养“勤奋感”的重要时期,适时的鼓励和成功体验能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既容易受到教师表扬等正向激励的促进,也可能因过度批评而受到抑制。因此,教育者需要充分把握这一心理发展关键期,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和强化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必要性

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积极心理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具有乐观、坚韧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优于同龄人,其原因是积极情绪能够拓展认知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这些心理品质还能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积极心理的培养具有预防性价值,能够有效降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在教育层面,积极心理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五育并举”,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儿童时期的积极心理培养具有长远价值。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累积效应,小学阶段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儿童时期的心理韧性是预测成年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关乎未来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四、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路径

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在学校教育层面,教师应当将积极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具体上,可以通过开发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情绪;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元素,如在语文课上赏析励志文学作品,在体育课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通过“进步之星”、“文明标兵”等多元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至关重要,要用积极的语言与学生沟通,避免消极评价,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家庭教育在培养积极心理方面中是不可替代的。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避免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心理成长。在日常互动中,可以采用“三明治沟通法”:先给予肯定,再提出建议,最后表达期待。此外,家长要注重创设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定期开展家庭会议,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培养其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共同参与家务劳动、亲子阅读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社会支持系统同样不可或缺。社区可以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如组织亲子心理讲座、开设社区心理辅导站等。公益组织可以设计适合儿童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小小志愿者”、“环保小卫士”等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各类教育场馆可以开发体验式心理教育项目,让儿童在互动体验中提升心理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适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制作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动画、开发互动式心理游戏 APP 等,以儿童喜欢的方式传播积极心理理念。

五、挑战与对策

目前在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从教育资源配置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仍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过度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甚至将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为“意志薄弱”。社会层面,功利化教育评价导向尚未根本改变,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强调应试技巧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不利于积极心理的培养。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系统性对策。政策层面,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技术层面,可以开发智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在线课程、AI 心理辅导等方式弥补师资不足。家校协同方面,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同时,要推动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整合社区心理服务资源,为儿童营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环境。

六、结论

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通过家校社协同的系统性干预,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乐观品质等积极心理特质。未来应重点探索三个方向:一是将积极心理教育深度融入“双减”政策实施;二是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阶梯式培养方案;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建议教育部门将积极心理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刘芳.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4(2):78-81,85.

[2]左玲玉.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模式研究[J].文渊(高中版),2020(8):229.

[3]辛学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2(5):72-74.

本文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生情绪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