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视角下旅游酒店沉浸式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张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00048
引言
在传统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经济强调以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为核心,重视情感联结、个性化定制以及情境营造,显著区别于以产品功能或服务效率为主导的传统经济模式。旅游酒店业作为高度依赖消费者感知与满意度的服务行业,其发展路径正日益向体验导向型转变。在此背景下,沉浸式服务产品作为体验经济的典型载体,正成为旅游酒店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品牌差异化的重要抓手[1]。然而,目前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沉浸式服务产品的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理念不清、设计粗放、技术滞后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体验经济理论与沉浸式体验内涵,分析旅游酒店沉浸式服务产品的设计逻辑与开发策略,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路径方案,以期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体验经济理论基础与沉浸式服务的价值逻辑
体验经济的提出源于Pine与Gilmore在 1999 年所著《体验经济》一书,指出企业应将商品和服务提升为“体验”层次,为消费者创造富有情感色彩与个性价值的消费过程。体验经济强调四种基本类型:娱乐体验、教育体验、美感体验与逃离现实体验。这一分类为旅游酒店等以环境营造和情绪调动为特征的行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沉浸式服务作为体验经济的典型实现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感官刺激、空间设计、互动机制以及情节驱动等手段,使消费者完全沉入特定场景与故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和记忆植入。在旅游酒店场景中,沉浸式服务不仅满足了客户对个性、参与与情境化的需求,还通过构建具有文化内涵与叙事结构的体验环境,提升了客户的停留时间、消费意愿与品牌忠诚度,从而为酒店创造了更高的附加值与传播效应[2]。因此,将沉浸式服务系统化嵌入酒店产品设计,是应对市场竞争与满足消费者需求变革的关键路径。
二、旅游酒店沉浸式服务产品设计的理论支撑与构建原则
旅游酒店的沉浸式服务产品设计应以“体验为核、叙事为骨、互动为桥、科技为翼”为基本原则,融合文化创意、空间艺术与智能科技,打造多维度、全时段、全场景的体验闭环。首先,应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构建以用户旅程为导向的体验地图,识别情感触点和关键服务节点,围绕其展开内容设计与技术嵌入。其次,通过构建具有完整叙事结构的主题空间,将酒店空间功能与情节推进有机融合,提升客户的情境参与感。再次,在设计中应重视沉浸体验的层次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刺激的协同布局,同时加入AR、VR、智能互动设备等技术手段,实现体验的动态化与个性化。最后,应基于体验经济的价值共创理念,鼓励客户在沉浸过程中主动参与、表达与反馈,形成品牌与消费者间的情感链接与内容共创。
三、沉浸式服务产品开发的路径分析与运营策略
沉浸式服务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打造,更是一套涵盖内容设计、技术实现、人员培训、运营机制等在内的系统工程。首先,在内容策划阶段,应以区域文化、城市记忆、历史故事等为基础,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兴趣偏好,设计具有本地特色与情感共鸣的沉浸主题,如民俗体验、非遗工坊、剧本酒店等,确保内容的原创性与差异化[3]。其次,在技术实现阶段,应引入AR互动墙、虚拟导览、智能管家、动态灯光音响等科技手段,使沉浸式体验由静态向动态延展,由线性向多元交互升级。第三,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培训具备表演能力、互动技巧与服务意识的“体验引导员”,并赋予其一定程度上的情节演绎与客户引导职责,提升现场氛围与互动频率。
运营层面则应建立持续优化机制,包括客户数据收集分析、沉浸内容定期更新、用户反馈快速响应等。此外,还可通过会员体系、社交分享激励机制与二次创作支持,扩大沉浸式服务的传播力与社区影响力,实现从单次消费到持续参与的转化。案例研究表明,若沉浸式服务产品能够构建情境统一、逻辑自洽、互动真实的整体体验,消费者更容易形成深层情感记忆,继而提升品牌偏好与复购率。
四、沉浸式服务在不同类型旅游酒店中的应用差异与策略调整
旅游酒店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沉浸式服务产品在应用中的差异化策略。对于高端度假型酒店而言,沉浸式体验更多聚焦于自然、文化与健康主题的深度融合,强调身心疗愈与精神愉悦,如森林沉浸疗愈空间、瑜伽冥想体验馆等。此类酒店更适合部署多日程、强情节、深参与的沉浸方案,以延长客户驻留时间和附加消费[4]。
而城市商务型酒店则可借助沉浸式元素提升短暂停留中的差异化体验,如设置沉浸式会议室、互动艺术展厅、区域文化快闪演绎等,增强商务旅客的停留体验感与休闲价值。对于年轻人聚集的设计型酒店或青年旅舍,沉浸式服务更应强调娱乐性与社交性,如剧本杀房间、沉浸式酒吧、互动音乐空间等,增强社交互动与品牌调性的一致性。乡村民宿与文化主题酒店则可围绕地方文化资源,构建沉浸式工艺体验、农耕生活场景重现与节庆仪式参与等内容,使游客在生活化、在地化的环境中获得真实情境中的文化认同与记忆体验。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沉浸式服务在旅游酒店中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成本压力显著,尤其是高质量的内容生产、科技部署与人员培训均需较大投入,导致中小型酒店在执行上面临门槛。其二是技术与服务融合度不足,部分酒店虽引入高端技术设备,但缺乏有效内容支撑与服务逻辑,使体验流于形式。其三是客户偏好快速变化,沉浸式内容更新频率要求高,需具备持续内容创作与运营能力。其四是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缺乏系统化的沉浸式服务体验评估指标,难以准确指导产品优化。
未来发展应朝着内容IP化、服务智能化、场景生态化与体验数据化方向演进。一方面,围绕文化IP与原创故事开发可复制、可传播的沉浸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应推动人工智能、XR、物联网等技术与酒店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体验的实时生成与动态响应。同时,可构建“沉浸式旅游目的地”生态,联合景区、商业、交通等资源,形成跨平台、跨产业的体验闭环[5]。
结论
旅游酒店行业在体验经济的驱动下,正逐步迈入以沉浸式服务为核心的体验创新阶段。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优化空间设计、引入智能科技并强化互动机制,旅游酒店可打造出兼具文化深度与情感共鸣的沉浸式服务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6]。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沉浸式服务的开发机制与评估体系,加强内容创新与技术融合,实现沉浸体验的可持续演进与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师娜斯佳(Shcherbakova Anastasiia).中国旅游业体验营销问题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21.
[2]易丹.基于顾客体验的旅游酒店餐饮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食品,2025,(06):41-43.
[3]钟蕾, 范晓琳. 基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京津旅游体验再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20,41(14):240-245.
[4]关玉文.新时代酒店管理与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08):23-25.
[5]纪爱飞.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24):107-109.
[6]张力骅.现代旅游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旅游纵览,2023,(1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