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郑泽林

山西省定襄县教育发展中心 035400

引言

随着“ 健康第一” 教育指导思想的深入和新时代学校体育“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四位一体目标的确立,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能,作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参与一切体育运动、享受运动乐趣的基础,更是其终身健康的重要基石。

一、 小学生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原则

1.理论基础

小学生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运动生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运动生理学表明,小学生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断发展变化,合理的体能训练能够刺激骨骼生长、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例如,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提高氧气运输效率。儿童发展心理学则强调,小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能训练应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趣味性、互动性强的训练方式,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例如,通过游戏化的训练活动,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体能训练任务,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核心原则

首先是安全性原则。由于小学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骨骼和关节较为脆弱,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必须确保训练环境安全、训练方法科学合理,避免发生运动损伤。例如,在进行器械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小学生身体条件的器械,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其次是循序渐进原则。体能训练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例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基本动作训练开始,如跑步、跳跃、投掷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提高,再逐渐引入更复杂的训练项目。最后是个性化原则。每个小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都存在差异,体能训练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 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多维有效性体现

1. 促进身体发育

体能训练涵盖了跑、跳、投、攀爬等多种形式的运动,这些运动能够全面刺激小学生身体各部位的骨骼、肌肉发育。例如,跑步可以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跳跃运动有助于刺激骨骼生长,增加身高潜力。长期坚持体能训练,能让小学生拥有更健壮的体魄和更良好的身体姿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提升运动技能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体能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类运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篮球的运球、传球、投篮,足球的带球、传球、射门等。而且,体能的增强也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复杂的运动技能提供了可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出色。

3.培养意志品质

体能训练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强度和难度,需要小学生克服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畏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渐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当学生面对困难的训练项目时,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完成目标,这种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更加自信,也能让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

4.改善心理健康

体育课程中的体能训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和放松感,帮助小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此外,体能训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的渠道,让他们能够将负面情绪转化为运动的动力。在集体的体能训练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从而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5.促进智力发展

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能训练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运动可以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功能。同时,体能训练中的各种运动项目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这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例如,在体操训练中,学生需要根据动作的要求和节奏进行思考和调整,这对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因此,体能训练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 当前实践中的挑战与优化对策

当前实践中的挑战:

1. 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小学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体能训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难以科学、有效地开展体能训练课程,导致训练效果不佳。

2. 场地器材受限

一些学校由于资金、校园面积等因素的限制,体育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体能训练的多样化需求,如缺乏专门的力量训练器材、多功能训练场地等,制约了体能训练的全面开展。

3. 时间安排不合理

小学课程安排较为紧凑,体育课程本身课时有限,且存在被其他科目占用的情况,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能训练,难以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4. 家长和学生重视度不够

部分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学生投入过多时间在体育锻炼上;学生自身也可能因学业压力、对体育缺乏兴趣等原因,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优化对策:

1. 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体能训练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2. 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和建设体育场地,配备齐全的体能训练器材,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3. 科学安排课程时间

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同时增加课间操、课外活动等体育锻炼时间,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能训练。此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内容,避免过度训练。

4. 提高家长和学生的认识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体能训练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家长的观念。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参与体能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科学、系统、有趣地融入体能训练,其有效性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它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防治现代文明病的“ 良药” ,更是提升运动技能、锻造坚强意志、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 熔炉” 。面对当前的实践挑战,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师资与资源建设,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准绳,以趣味化教学为手段,构建起科学有效的小学体能训练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体育“ 以体育人” 的综合功能,为培养出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少年儿童奠定坚实的根基,最终实现“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婷婷. 小学体育健康课程如何开展体能训练 [J]. 体育视野, 2023,(18): 143-145.

[2]何妍.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2021, (35):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