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应用分析

作者

蒋丹孺

身份证号码:410105198609290192

引言

水资源作为维系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及可持续利用状况与生态环境稳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紧密关联。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水体污染情况逐渐显现,对水质净化及水资源循环利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超滤膜技术以其良好的分离性能、相对便捷的操作方式以及较为友好的环境属性,逐渐在环境工程水处理领域崭露头角。这项技术借助膜的筛分原理,能够在水中悬浮颗粒、胶体物质、细菌病毒以及部分有机物的去除工作中发挥作用,为水质净化提供助力。探究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情况与潜在发展空间,对于推动水处理技术革新、缓解水资源相关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1 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滤膜技术依托膜的筛分原理进行水质净化处理,其关键在于使用孔径处于 0.01-0.1μm 区间的超滤膜。在压力作用下,水流经过膜表面时,水中悬浮颗粒、胶体物质、大分子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因尺寸大于膜孔难以通过,而纯水与小分子物质则顺利透过形成透过液,以此达到固液分离和水质改善的效果。

超滤膜的分离过程不仅依赖孔径筛分,还涉及膜表面的吸附作用、电荷排斥等辅助机制。例如,带电荷的超滤膜可通过静电斥力排斥水中带同种电荷的污染物,进一步提升分离效率;膜材料的亲疏水性差异也会影响对有机物的吸附截留效果。

2 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市政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

在市政污水处理流程里,超滤膜技术作为深度处理环节的可选方案之一,能够对二级生化处理后的水体进行精细化处理,有助于降低水中残留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及部分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出水水质。

在中水回用领域,超滤膜技术的应用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经超滤处理后的再生水,其水质特性相对稳定,微生物指标多数情况下可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因而在建筑中水系统、景观水体补给等实际应用场景中具备一定适用性。相较于传统“砂滤+消毒”等深度处理工艺,超滤膜工艺在出水浊度控制、病原体去除效果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同时在设施占地面积方面也存在 30%-50% 的优化空间。

2.2 工业废水处理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含量较高,处理存在一定难度。超滤膜技术能够结合不同行业废水的特点,对特定污染物进行针对性处理,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较好的适配性。

印染废水:印染废水中的染料分子、浆料及助剂多以胶体或大分子形态存在,利用超滤膜对这类物质进行截留,有助于降低废水色度与 COD 数值。据实践案例显示,某印染厂运用“混凝沉淀+超滤膜”工艺后,废水色度去除效果较为显著,达到 95% ,COD 去除率也提升至 70% ,且膜透过液可在生产车间的漂洗工序中再次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食品加工废水:食品工业废水中包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超滤膜处理,不仅可以截留这些物质,还具备实现资源化回收的潜力。

医药废水:医药废水中含有的抗生素、微生物及悬浮颗粒,使得传统处理工艺面临一定挑战。超滤膜凭借其高精度分离特性,能够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从而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工作负荷。

2.3 饮用水净化

在饮用水净化领域,相较于传统的混凝、沉淀、砂滤工艺,超滤膜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处理思路,其流程相对简洁,且在水质改善方面具备一定潜力。对于地表水或地下水,该技术在去除藻类、降低浊度,以及抑制细菌、病毒、贾第虫等病原体方面展现出较好效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

消毒副产物(如三氯甲烷)的生成。

2.4 海水淡化预处理

在海水淡化工艺中,预处理环节对于保障反渗透膜的运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在于有效去除水中悬浮颗粒、胶体及微生物。超滤膜技术应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流程,能够对进水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进而有助于维持反渗透膜的良好运行工况。

相较于多介质过滤结合保安过滤等传统预处理手段,超滤膜工艺在出水水质把控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实际运行数据显示,该工艺的出水 SDI(污染指数)多数情况下可控制在 3 以下,基本能够满足反渗透膜的进水条件要求。并且,在应对高浊度水体或藻类大量繁殖等复杂水质状况时,超滤膜工艺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处理性能。部分海水淡化项目实践表明,采用超滤膜预处理后,反渗透膜的清洗间隔有所延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的运维成本。

3 超滤膜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成本降低措施

国产化膜材料推广:加大对国产超滤膜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有助于实现膜组件成本的优化。当前,国产 PVDF、PES(聚醚砜)膜的性能已逐步向进口产品靠拢,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约 30%-50% 的潜在优势。

工艺集成优化:探索超滤膜技术与其他工艺(如 MBR 膜生物反应器)的协同应用,具备简化处理流程、提升处理效能的可能性。以 MBR 工艺为例,其将生物处理与超滤分离相结合的方式,为减少沉淀池设置、降低占地面积和污泥产量提供了新路径,有望在整体成本控制上取得积极成效。

运行能耗降低:从泵组选型优化、采用节能清洗模式(如适当减少化学清洗频率)等方向着手,可对能耗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在偏远地区的水处理项目中,引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超滤系统,或是一种值得考虑的解决方案。

3.2 工艺适配性提升

工艺设计的针对性考量:在超滤膜工艺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充分结合原水水质特征与具体处理目标。当原水浊度较高时,可考虑加强混凝预处理环节;若水中有机物含量丰富,适当增加活性炭吸附预处理步骤或有裨益;针对含油废水,气浮除油作为前置处理手段或不失为可行之选。

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探索:借助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尝试搭建超滤系统智能监控体系。通过在线传感器对膜通量、压力、污染指数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利用数据分析算法对膜污染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实现清洗作业的精细化安排与运行参数的灵活调适,进而促进工艺运行稳定性的提升。

结束语

超滤膜技术以其分离效能良好、操作流程相对便捷等特性,在环境工程水处理领域逐渐得到更为广泛的实践应用,在市政污水再生利用、工业废水净化处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及海水淡化前期处理等环节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展望未来,随着新型膜材料研究的深入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资源化回收模式的不断探索,超滤膜技术或将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进程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探索超滤膜技术与其他水处理技术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或许是实现水污染有效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书博.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11):166-168.

[2]李义金,于春光.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04):13-15.

[3]陆曲.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