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环境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陈晓霞

昆明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与“互联网+”战略的深化,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面临从“单向传授”向“多元互动”的转型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时空壁垒,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打破教学资源的边界、重构教学逻辑。因此,开展“互联网 +”环境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助于推动该专业教学理念的更新,还能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戏剧影视表演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教学内容创新

在“互联网 +”时代,戏剧影视行业与新媒体、网络平台深度融合,衍生出网络剧、短视频、直播表演等众多新兴业态。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内容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将新兴业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教学体系。例如,在网络剧表演教学中,传授传统戏剧影视表演的技巧,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网络剧的叙事节奏、观众审美特点以及网络传播规律。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适应网络平台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而短视频表演教学也是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传达情感和故事[1]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热门短视频中的表演亮点,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新练习,培养学生的镜头感和节奏感。

“互联网 +;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也应打破学科壁垒,引入跨学科知识,丰富表演的内涵。文学方面,加强经典文学作品和现代网络文学的赏析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主题和人物形象,为表演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排演经典剧目时,引导学生研读原著,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使表演更加细腻和真实。历史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文化和社会风貌,从而在表演历史题材作品时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身份、行为和语言风格。社会学知识则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增强表演的社会洞察力和现实意义[2] 。比如,在表演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时,学生可以运用社会学知识分析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使表演更具深度和感染力。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使表演更具内涵和魅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需以信息技术为支点,重构教学场域与认知逻辑。线上教学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构建多模态资源矩阵,专业平台可整合全球优质表演素材,如慕课中的斯坦尼表演体系精讲、TED 演讲中的角色塑造技巧、行业数据库中的影视制作全流程解析等,形成垂直化知识图谱。这种结构化资源突破教材与课堂的物理边界,更借助超文本链接、嵌入式互动问答等功能,支持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学习者可基于个人兴趣选择沉浸式剧目分析模块,或通过智能推荐引擎获取定制化训练方案。线下教学则聚焦高阶能力培养,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化工作坊”“跨学科即兴创作”等主题式任务,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网络知识转化为系统的表演方法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既保留戏剧教育“口传心授”的实践性本质,又用技术赋能实现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标准化教学目标的动态平衡。

三、教学资源创新

传统教学资源在丰富度、更新速度和获取便捷性上存在局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及行业快速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打破资源边界,构建开放、共享、动态的教学资源体系。一方面,学校可以系统化采集经典剧目、表演理论文献、舞台设计案例等多媒体素材,建立分类检索数据库,支持文本、音视频、三维模型等多模态资源的标准化存储与智能检索。利用语义化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实现资源的语义关联与跨学科链接,例如将剧本台词与角色心理分析、历史背景等学术资源自动关联,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排练场景,模拟不同戏剧舞台环境,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角色体验与走位训练;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如动作捕捉系统分析表演细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优化剧本创作,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应用。在内容创作与更新上,学校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行业需求,创作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如原创教学案例、表演技巧视频教程等。同时,设立教学资源更新专项基金,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资源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评价创新

“互联网 +”带来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多元的评价手段,为教学评价创新提供了可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创新时应遵循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表演技能提升,还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网络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以适应“互联网 +,,, 时代对戏剧影视表演人才的新要求[3] 。

具体而言,学校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行业专家评价有机结合。教师评价基于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学生的表演技巧、艺术理解、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但需借助互联网工具使评价更精准。例如,教师用在线教学平台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结合现场表演观察,给出客观评价。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利用在线学习日志、自我评估量表等工具,记录学习收获、遇到的困难及改进措施,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能力。学生互评借助在线协作平台开展,在小组项目、表演实践等活动中,学生相互评价表演表现、团队协作能力等,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行业专家评价则通过邀请知名演员、导演、编剧等参与教学评价,利用线上评审系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供行业视角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了解行业标准和需求。

而过程性评价应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在线学习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视频观看时长、讨论参与度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或动作捕捉系统,对学生的表演动作、表情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评价学生的当前表现,还要预测学生的发展潜力。因此,学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获奖情况、参与实践项目等信息,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 +, 环境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时代机遇。教学内容、方法、资源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该专业教学可以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多元互动、从封闭课堂向开放生态的转型。未来,学校要进一步平衡技术赋能与艺术本体的关系,深化跨学科融合与产教协同,构建更具适应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戏剧影视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琳."互联网+"背景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大观(论坛),2024(10):114-116.

[2] 张岳.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探索[J].艺术家, 2024(7):98-100.

[3] 李鹏晨.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J]. 剧影月报,2023(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