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施工管理中质量通病问题剖析及精细化管控对策研究
蔺万生
宁波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工程项目对于施工质量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但质量通病问题仍频频出现于各种施工现场,具体表现为结构,装饰和水电等诸多环节中,既影响了项目的使用性能,又加大了返工和维修的成本。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建设项目复杂性、精细化的需要,质量问题管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此,本文以现场施工为研究对象,聚焦质量通病形成的具体过程与管理漏洞,探索可操作、可复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力求为行业提供系统性改进思路与实践指导。
一、现场施工质量通病问题剖析
(一)常见质量通病类型与成因分析
现场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有混凝土裂缝、模板变形、抹灰空鼓剥落、结构渗漏和水电安装失范。这类问题虽然不是偶发事件,但在许多工程中频繁发生,极大地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高。产生的原因有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艺的把控不够,设计细节没有优化等方面,还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良莠不齐,施工组织无序以及时间进度的挤压。环境因素,例如气候湿度和温差变化,也容易诱发质量缺陷。大多数通病形成都是由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特别是在精细化管理缺失的场景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需要从根源上进行诊断并系统地确定诱因。
(二)质量通病在施工阶段的具体表现
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环节表现各异。基础阶段常见问题如垫层厚度不均、钢筋保护层偏差,结构阶段则以混凝土蜂窝麻面、预留孔洞偏位为主。装饰装修期间,易出现墙体开裂、面层空鼓、接缝不平等问题。水电安装阶段,隐蔽工程不合规、管线走向混乱亦较常见。这些现象往往在后期验收或使用中集中暴露,返工代价高、影响广。其根源多指向对施工工序、材料、设备与人员未实施动态控制与规范管理,说明质量通病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施工管理短板的集中体现。
(三)现行管理措施的局限性
目前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制度和人工经验进行管理,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不强。冗杂的管理流程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造成系统“上墙”却没有“落地”的现象;质量检查通常重事后纠错轻事前防范,缺乏全过程的风险识别和实时干预机制。技术交底和质量控制有“形式化”的趋势,实际施工偏离标准要求。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导入了信息化平台,但是存在数据孤立,反馈落后等问题,很难形成有效的协同和精准管控。以上问题体现了当前管理体系明显脱离工程的复杂性和施工精度要求,需要在转型升级中有计划地突破。
二、质量通病产生的管理因素剖析
(一)技术交底及施工图审查不到位
技术交底是连接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流于形式,内容含混不清,很容易造成一线工人在施工要求上认识出现偏差,进而埋下了质量隐患。与此同时,施工图纸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审核,出现图纸的冲突,节点的模糊以及细部做法的不清晰,还可能对施工的实施产生误导[1]。很多通病都是由于图纸设计不尽合理或者在工地上没有准确地领会其中的用意而关键部位处理不当。有的工程在技术交底方面没有形成标准化流程和责任追溯机制、责任主体不明确、技术信息传递失真的问题,从根本上放大了质量控制的风险。所以,加强图纸审查专业性和交底规范性是减少通病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
(二)施工过程监督与验收机制缺失
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连续有效地监督检查和节点验收,质量通病就很容易累积和演化。在实际的运行当中,一些施工单位出现了重进度、轻质量的情况,监理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关键工序没有能够被及时发现。有些验收流程中甚至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很难形成质量管理的真正闭环。质检标准的不一致,检查方式的滞后和记录的不规范也使问题得不到准确地定位和及时地纠正。如果监督体系独立性和实效性不强,就容易出现监管盲点,使本来应该是前期控制的质量隐患演变成后期的通病。所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验收程序对预防质量缺陷至关重要。
(三)材料设备管理与人员培训不足
现场施工对于材料的性能,设备的稳定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如果购买不够规范、验收不够严格、保管不够科学都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不合格材料混入,设备故障率高,是引发质量通病的主要原因。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施工精度的高低,目前施工队伍技能水平良莠不齐、流动性较大,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技术培训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2]。有的企业没有一套系统培训体系,对于第一线操作人员“以干代训”,不能保证自身技术水平满足高质量建设的需要。材料失控和人员能力不强造成标准工序不能严格执行是目前形成质量通病的基本管理短板。
三、现场施工中质量通病的精细化管控对策
(一)完善质量责任制与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
质量责任应细化到施工全链条各岗位,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与问责机制,杜绝责任空档。通过制定可量化的质量考核标准,将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增强责任落实的可执行性。同时,构建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对各工序、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全程记录与实时监控,实现质量问题的源头可查、过程可控、责任可究。此类机制不仅提升管理效率,也有利于强化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从“被动纠错”转向“主动防控”。通过技术与制度并行推进,有效堵住通病产生的制度漏洞,为工程质量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
(二)强化施工过程节点控制与动态监测
施工节点作为关键质量控制窗口,要建立细化的节点验收标准和加大执行力度。每个过程都要有明确的检查项目,技术参数和允许的偏差,使标准得以落实,数据得以保存。同时利用BIM,智能传感等技术手段动态监测施工现场温湿度,混凝土养护和结构沉降等重要指标的实时把握和风险的提前预警。在信息和物理环境的双重数据支持下,管理人员可以对异常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进行纠偏调整。节点控制是否严格决定了整个施工质量是否稳定,而提高动态监测能力是确保精细化管理闭环的核心依托。
(三)推动标准化施工与智能化管控手段应用
实施标准化施工能有效降低人为差错及操作随意性等问题,要建立施工操作指引,工艺模板及作业规范等统一标准,形成技术标准及实施层面上的一致性。同时大力推广智能化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AI分析实现人机料法环的五要素精细化集成管控以提高施工组织效率和质量预控能力[3]。以数据为驱动的施工决策可以做到问题的早期识别,流程的优化和品质的全面掌控。将标准化和智能化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也是实现项目高质量的关键途径,代表着今后建筑施工管理变革的方向。
结论
现场施工中的质量通病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反复性,其背后反映出施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深层次短板。仅靠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已难以有效应对复杂项目需求,必须转向以标准化、信息化、责任化为核心的精细化管控路径。通过强化技术交底与图纸审查、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提升材料与人员管理效能,可显著降低通病发生频率。进一步借助智能化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感知与预警,将成为未来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趋势。唯有从制度、技术与理念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全面提升施工质量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辉.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中国水泥,2024(11):112-114.
[2] 贾恩达,刘瑞,姜宝林.高性能混凝土桥梁外观质量通病及其对策[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3(2):11-14.
[3] 刘平安.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厨卫, 2023(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