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作者

胡世川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大涵小学校 409803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或数学谜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购物、分配任务、时间计算等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愿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敏感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例如从周围的自然现象中发现数学规律或形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敏感度会逐渐提高,从而更容易发现数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思考。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接受者。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当创造一个开放的、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提出问题是被鼓励和欢迎的。通过积极的语言和反馈,教师能增强学生表达自己的信心。比如,可以通过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学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大家一起思考一下,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2.尊重学生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提问都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思考和对新知识的渴望。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耐心回答,而不仅仅是追求“标准答案”。有时,学生的疑问可能是其他同学在思考中也会遇到的,这种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全体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

3.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提出问题不仅仅是问“为什么”或者“怎么做”,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以下类型的问题:“如果条件发生变化,答案会有什么不同?”“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这个方法与其他解法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背后有什么规律吗?”,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能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从多个维度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4.利用问题推动课堂互动

教师不仅要回答学生的问题,还可以通过问题促进课堂互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彼此讨论,然后再进行集体总结。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还可以促进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5.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教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与现实世界相关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购物预算、旅行计划、时间管理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

二、营造自主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一)鼓励自主学习和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权。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独立解题的经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建立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室应当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不抑制他们提出问题和疑问,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大胆质疑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鼓励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质疑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互相质疑。通过集体讨论和思维碰撞,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在小组成员的反馈中发现问题、纠正思路,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

(四)鼓励对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进行质疑

对于解题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问题并不总有唯一解法。通过鼓励学生质疑现有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策略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三、抽丝剥茧深度探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本质

数学问题解决往往需要学生从表面进入到深层次的分析。教师应通过分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模型或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并帮助学生识别问题的关键因素。

(二)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自主探究不仅是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是进行假设、验证和推理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现有条件提出假设,并让学生验证这些假设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问题不仅是简单的计算,还包括逻辑推理、模型构建等步骤。

(三)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策略

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解题中的每一步,分析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无效。通过这种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推理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总结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之一是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总结环节,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鼓励其思考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四、梳理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一)帮助学生清晰表达解题思路

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找到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养成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图示、表格、简洁的语言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思路。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问题的清晰解决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强调数学术语的使用和规范,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通过练习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书面表达同样至关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详细地写出每一个解题步骤,并解释为何选择某种方法,这种书面表达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考试和实际应用中清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

(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数学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活动,还是一种交流与合作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口头表达、图形展示等方式清晰传递自己的解题过程,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讨论。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营造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深入探索、并培养其表达能力,学生不仅能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知识,还能提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作用和途径. 王芳.知识窗(教师版),2021(09)

[2]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探析. 杜传娟;张世爱.中国校外教育,2020(11)

[3]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途径. 沈明霞.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5(01)

[4]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 李清河.文理导航(中旬),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