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策
范彩琴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在教育改革进程持续推进的当下,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方式,其局限性日益显现。学生群体呈现出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难以通过单一教学方法得到充分满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兴起的情境化教学模式获得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将真实生活场景融入数学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被证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生活化数学情境
强调真实或模拟生活场景的运用,情境化教学得以开展。可操作且可感知的具体问题被转化自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由此建立于学生认知中。已有经验的激活由生活化情境实现,认知难度降低的同时,知识迁移完成度提升。基于生活数学的小学数学教材呈现,情境教学天然载体由此诞生。教材中生活元素的深度挖掘需要教师完成,日常经验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情境设计必须落实。
分蛋糕作为生活原型被采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中。生日派对情境构建后,学生过生日视频片段播放实施。“‘4 个小朋友分1 个蛋糕,怎样保证每人一样多’的提问引发认知冲突现象” 。圆形纸片模拟分蛋糕由学生分组完成,每人 1/4 通过折叠和涂色表示。为什么折成4 份就能公平分配?教师提出的观察问题,平均分作为分数本质被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半杯牛奶、三分之一瓶果汁等实例展示后,数学语言描述如1/2杯、1/3 瓶由学生完成。妈妈把苹果切成 6 块,我吃了2 块,就是吃了 2/6 等自主举例产生。分数大富翁游戏开展过程中,果园摘 8 个苹果,吃掉一半,还剩几个?等生活场景问题解决时分数意义理解深化。抽象分数具象化通过生活原型实现于情境化教学中。从操作感知到意义建构的跨越在学生做数学过程中完成。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情境感染力
在传统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静态场景”局限性,通过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特征、直观性特点以及动态化表现能够获得显著解决。依据“双重编码理论”提出的观点,当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实现同步输入时,信息加工效率的提升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多维度的认知模型体系。尽管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强调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原则,然而空间几何、数据统计等抽象概念却难以完全依靠实物展示或语言描述来进行呈现。采用多媒体手段时,借助动画演示方式、虚拟操作功能以及音效渲染技术等途径,静态知识得以转化为动态化情境,认知门槛因此降低,学习兴趣也相应提升。
以“认识钟表”这一教学实例为例进行说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出“时间小主人”主题情境时,将动画元素、互动游戏内容与现实生活场景进行了有机融合。播放《小猪佩奇》中起床与上学等学生熟悉的动画片段后,画面停留在“7:00 佩奇吃早餐”场景时,老师提出问题:“佩奇几点吃早饭?你是如何判断的?”由此引导学生对钟表进行观察,教学主题被自然引出。通过动画展示钟表结构分解过程:短粗的时针与细长的分针在转动规律上存在差异,“整时”时刻如 8:00 时针指向 8 且分针指向 12 采用颜色闪烁方式进行强调,同时配合“叮咚!整时到!”等童趣化音效输出,感知效果得到强化。交互式白板上设计的“拨钟游戏”环节中,学生通过拖动时针和分针来调整时间,系统会实时给出反馈信息:当时间调整至 3:00 时,“恭喜你!小主人按时去公园啦!”的动画奖励会在屏幕弹出。班级学生一日生活视频包括8:10 早读和 10:00 课间操等内容,学生分组使用电子钟表模型进行时间模拟操作并口头描述活动安排:“10 点整时我们应该做课间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建立。
三、引导学生探究和主动解决问题
情境化教学的核心要素在于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之创设,学生群体的探究本能得以激活。在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本质被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着,迁移能力的形成亦随之实现。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主线以问题驱动为特征,教师应当将讲授行为转化为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之中,知识体系的构建由学生自主完成。
以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知识点为例,校园小工程师的情境主题被教师采用。实物图片如校园篮球架、自行车架等通过播放方式呈现,这些物体的支架为何都采用三角形结构?四边形替代会产生何种影响?的提问引发认知冲突。木条与铰链制作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由学生动手完成,拉拽变形的实验现象被观察记录。为何三角形更具稳定性?讨论问题由教师引导提出。框架拆解过程中发现:三边长度固定后形状唯一性是三角形的特性,而四边形边长固定仍存在变形可能性。如何使四边形获得稳定性?的挑战性问题被提出时,斜撑添加、对角线固定等方法由学生自主尝试。增加三角形结构是关键策略的结论通过验证得出,埃菲尔铁塔与桥梁桁架等实例图片展示后,设计原理用数学语言解释的行为由学生完成。稳固书架设计方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解释准确性表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转变已然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构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情境,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在之后的教学时也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袁明忠.浅析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策[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3):144-146.
[2]于兆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漫科学(科学教育),2025,(04):82-84.
[3]郭萍.数字化教学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为例[J].数学小灵通(教研版)(中旬刊),2025,(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