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

蔡荣花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干中心小学 353206

一、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构

(一)立足教材内容,锚定素养培养重点

教学目标重构需以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为依托,结合具体知识模块精准锚定素养培养重点。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教学中,教材通过 “购物” 情境引入乘法运算,教学目标除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外,需增设 “通过分析购物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发展数感与运算能力” 的素养目标;在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与正方体” 单元,教材围绕图形特征、体积计算展开,教学目标可设定为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计算长方体体积,同时通过动手搭建长方体模型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让素养目标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确保教学有明确的素养导向。

(二)衔接生活实际,强化应用素养导向

北师大版教材多以生活情境引入知识,教学目标重构可结合教材中的生活案例强化应用素养。如四年级下册 “百分数的应用” 单元,教材以 “商场促销”“家庭储蓄” 为情境,教学目标可设定为 “能结合商场折扣计算商品优惠价,能根据存款利率计算利息,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二年级上册 “元、角、分” 教学中,结合教材 “超市购物” 情境,设定 “能在模拟购物场景中正确使用货币,计算商品总价与找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消费场景结合,提升应用能力” 的目标,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素养发展。

(三)关注思维进阶,设定分层素养目标

结合北师大版教材 “循序渐进” 的编排特点,可按学生认知水平设定分层素养目标。以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面积” 单元为例,基础层目标为 “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能计算简单长方形的面积,发展初步运算能力”;提升层目标为 “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铺地砖’等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拓展层目标为 “能自主设计‘给定面积求长方形长与宽’的问题,尝试分析不同长和宽的组合,发展创新思维”。

二、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依托 “问题串”,开展探究式教学

北师大版教材的 “问题串” 设计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支架,以四年级上册 “三角形内角和” 为例,教材围绕 “量一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 — 剪拼三角形内角 — 推导内角和结论” 设计问题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问题串开展探究:先让学生测量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并记录数据,发现 “内角和接近 180∘⋯ ;再通过剪拼将三角形三个内角拼成平角,直观感知内角和为 180 ;最后小组讨论推导内角和公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想象、推理意识与动手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延伸提问“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进一步拓展探究深度。

(二)结合教材情境,开展沉浸式教学

利用教材情境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能让素养培养更具实效性。如一年级上册 “20 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材以 “排队买票”“搭积木” 为情境,教学中可在课堂搭建 “排队场景”,让学生扮演排队的人,通过数一数、算一算 “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 理解加减法意义。

(三)利用教材资源,开展合作式教学

依托教材中的 “小组活动” 资源设计合作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综合素养。以五年级上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为例,教材要求“调查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 4-5 人小组,明确分工:1 人负责设计调查问卷,2 人负责收集数据(采访班级同学),1 人负责记录数据,1 人负责整理数据并绘制统计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各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分析 “喜欢哪种运动的同学最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得到同步提升。

三、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评价体系的优化

(一)优化评价内容,涵盖多元素养维度

评价内容需结合教材教学案例,覆盖知识、能力与品格多维度。如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评价,除考查 “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外,还需评价 “在‘分物品’情境中理解余数意义的数感发展情况”“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租船’‘安排座位’等问题的应用能力”;在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 单元评价中,除评价圆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外,还需关注 “通过画圆、测量圆的直径与半径发展的空间观念”“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公式时的合作精神”,确保评价全面反映素养发展。

(二)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评价手段

结合教材实践活动设计多样化评价,以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 单元为例,教材安排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平均数” 的实践作业,评价时可结合作业成果展示:查看学生的身高记录表、平均数计算过程,评估数据意识与运算能力;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调查中的参与度,评价合作能力;还可让学生分享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价表达能力与应用意识。同时,建立素养成长档案,收录学生在 “平均数” 单元的作业、课堂表现记录,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体系。

(三)完善评价反馈,强化素养发展指导

评价反馈需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具体案例,给出针对性建议。如在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评价后,对 “能正确读写分数但不会用分数表示‘把 6个苹果平均分成 3 份,1 份是几分之几’” 的学生,反馈时可指出 “分数概念理解较扎实,但应用意识需提升”,并建议 “结合教材中‘分蛋糕’‘分彩带的案例,多尝试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部分与整体’关系,如分零食、分文具时用分数描述,强化应用练习”。

结束语

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以教材为载体,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重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让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未来,还需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案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不仅成为知识学习的场所,更成为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关键能力、塑造必备品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爱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策略探究[J].教育界, 2025, (22): 107-109.

[2]邓丹丹.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 小学生(上旬刊), 2025, (07): 40-42.

[3]柳秋亮.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读 写算, 2025, (20):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