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口径管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机电系统设计与轨迹规划优化

作者

代卫峰

身份证:13090319760816031X

摘要:针对大口径管道焊接作业中人工操作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行业痛点,本研究提出一种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模块化机电系统设计构建了六自由度机械臂结构,集成高精度伺服驱动与焊缝跟踪传感装置,有效解决了管道环缝焊接的空间位姿调整难题。在轨迹规划方面,建立基于焊接工艺参数的三维运动学模型,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焊枪姿态与运动路径,实现平焊、立焊、仰焊等多位置焊接的平滑过渡。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焊接轨迹使熔池形态稳定性提升约23%,焊缝成形均匀度改善显著。系统在模拟工况下完成DN1200管道全位置焊接测试,经探伤检测一次合格率达98.6%,验证了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的工程适用性。该研究成果为长输管道自动化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对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焊接机器人;机电系统设计;轨迹规划优化;大口径管道;动态约束算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口径管道在石油、天然气输送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传统人工焊接作业存在劳动强度大、质量一致性差等问题,尤其在野外施工环境中,焊工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姿势进行仰焊、立焊等复杂操作,容易因疲劳导致焊缝气孔、未熔合等缺陷。这种低效率、高风险的作业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对施工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焊接自动化技术为管道施工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现有工业机器人虽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应用成熟,但面对直径超过1米的管道环缝焊接时,普遍存在运动自由度不足、轨迹规划适应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在全位置焊接过程中,焊枪需要连续完成平焊、立焊、仰焊等多种姿态转换,这对机械结构的灵活性和控制算法的精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多数焊接设备仍局限于固定位置或简单轨迹的焊接任务,难以适应复杂工况下的连续作业需求。

本研究针对上述技术瓶颈,通过创新设计六自由度机械臂结构和智能轨迹规划算法,构建适应大口径管道全位置焊接的专用机器人系统。该方案不仅能显著提升焊接作业的自动化水平,还可通过精准的运动控制确保不同焊接位置的熔池稳定性。研究成果对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提高能源管道建设质量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为特殊环境下的自动化焊接设备研发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管道施工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二、焊接机器人机电系统设计

2.1 机电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机电系统设计以解决管道全位置焊接的空间适应性为核心目标,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构建了由机械执行机构、驱动系统、传感检测单元组成的协同工作体系。整个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上层为运动控制模块,中层为伺服驱动单元,底层为机械执行机构,各层级间通过高速总线实现数据交互。

机械执行机构采用六自由度串联机械臂结构,由旋转基座、大臂连杆、小臂连杆及末端执行器构成。基座配备360°回转平台,确保焊枪能环绕管道周向自由移动;大臂采用轻量化铝合金框架,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运动惯量;小臂末端集成三轴微调机构,可对焊枪姿态进行±15°范围内的精确补偿。这种设计使焊枪能够在管道外壁任意位置保持最佳焊接角度,有效解决了仰焊位置焊枪可达性差的技术难题。

驱动系统采用全数字伺服电机配合谐波减速器的组合方案。各关节电机通过EtherCAT总线与控制器连接,实现0.01mm级的位置控制精度。针对管道焊接特有的负载特性,在肘关节处特别设计了力矩补偿装置,可自动平衡机械臂自重产生的附加力矩,确保立焊位置的运动稳定性。系统预留了扩展接口,可兼容不同规格的焊枪和清枪装置。

传感检测单元由激光视觉传感器、电流电压检测模块、惯性测量单元(IMU)构成多维度感知网络。激光传感器以50Hz采样频率实时捕捉焊缝特征,IMU模块持续监测机械臂振动状态,两者数据融合后生成焊枪位姿修正指令。特别设计的防水防尘外壳使传感器组能在焊接飞溅、管道表面氧化皮等恶劣工况下可靠工作。各子系统通过快拆结构实现模块化组装,便于现场维护与功能扩展。

2.2 关键部件设计与选型分析

针对大口径管道全位置焊接的特殊工况要求,关键部件的设计选型需重点解决空间适应性、运动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三大核心问题。机械臂关节模块采用谐波减速器与绝对值编码器的组合配置,在保证传动精度的同时实现紧凑型结构设计。基座回转平台选用交叉滚子轴承作为支撑部件,其高刚性特征可有效承载机械臂全伸展状态下的倾覆力矩,确保仰焊作业时的结构稳定性。

驱动系统选型中,肘关节伺服电机特别配置了双编码器反馈系统,通过电机端与负载端的同步检测,显著降低了传动链间隙对焊枪定位精度的影响。针对管道表面氧化皮造成的瞬时负载波动,在腕部关节增设了扭矩限制保护装置,当检测到异常阻力时自动触发柔性回退机制,避免焊枪与管壁发生刚性碰撞。各轴电机功率经过动态载荷仿真计算,确保在最大伸展姿态下仍能维持额定转速的90%以上。

焊缝跟踪传感单元采用蓝光激光视觉传感器与红外热像仪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案。蓝光传感器凭借其抗弧光干扰特性,可在强焊接电弧环境下稳定获取焊缝轮廓数据;热像仪则通过熔池温度场分布特征辅助判断焊接质量。传感器支架采用三点磁吸式快装结构,既保证了安装定位精度,又便于现场快速更换维护。

末端执行器模块集成焊枪夹持机构与清枪装置,采用气电混合驱动方式实现焊枪姿态的毫米级微调。特别设计的双气路保护系统可同步完成焊枪喷嘴的惰性气体保护和机构本体的空气正压防尘,有效延长关键部件在焊接飞溅环境中的使用寿命。所有电气连接件均达到IP67防护等级,确保在潮湿、多尘的野外施工环境中可靠工作。

在材料选择方面,机械臂连杆采用7075航空铝合金整体铸造工艺,通过拓扑优化在减重30%的情况下仍保持等效结构强度。关键传动部件表面进行碳氮共渗处理,使齿面硬度达到HRC60以上,大幅提升耐磨性能。整套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驱动单元、传感组件与执行机构的快速拆装,为不同管径焊接任务提供了灵活的功能扩展能力。

三、全位置焊接轨迹规划与优化

3.1 全位置焊接轨迹数学模型构建

在构建全位置焊接轨迹数学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机械臂运动学特性与焊接工艺要求的匹配关系。首先建立基于管道环缝几何特征的全局坐标系,将管道轴线定义为Z轴,径向为X轴,周向为Y轴。在此坐标系下,焊枪末端执行器的空间位姿可通过六自由度机械臂各关节角度的组合进行精确描述。

针对管道全位置焊接特点,采用改进的D-H参数法建立机械臂运动学模型。通过分解基座回转、大臂俯仰、小臂摆动等关节运动参数,推导出焊枪末端在笛卡尔空间中的位置方程。特别考虑仰焊位置重力对焊枪姿态的影响,在运动学模型中引入重力补偿项,确保焊枪在任意空间方位都能保持预设的焊接倾角。通过建立关节空间与工作空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焊枪位置与姿态的同步解算。

焊接轨迹参数设定需结合熔池动态行为特征进行优化。建立以焊接速度、送丝速度、电弧电压为变量的工艺参数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熔宽、熔深与工艺参数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焊接电流波动系数、熔池振荡频率等动态参数的轨迹优化目标函数。该函数以焊缝成形均匀性为优化目标,同时约束焊枪运动加速度不超过机械臂动态响应极限。

为处理多位置焊接的轨迹衔接问题,提出基于空间插值的过渡段规划方法。在平焊、立焊、仰焊等典型位置间设置过渡缓冲区,采用三次样条曲线进行轨迹平滑处理。通过调整插值点的密度和曲率,使焊枪在姿态转换过程中保持速度连续,避免因加速度突变导致的熔池震荡。同时建立焊接热输入动态平衡方程,确保不同焊接位置的热积累差异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该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平台验证了其有效性,能够准确预测焊枪运动轨迹与焊缝成形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焊接测试中,模型指导下的轨迹规划使机械臂各关节运动协调性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仰焊位置焊枪姿态调整过程中,熔池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这为后续自适应轨迹优化算法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3.2 基于动态约束的轨迹优化策略

在轨迹优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机械臂运动性能与焊接工艺的双重要求。通过建立动态约束模型,将机械臂关节力矩限制、焊枪姿态容差范围、熔池稳定性指标等关键参数纳入统一优化框架。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平衡运动轨迹的精确性与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优化算法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通过动态调整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提升算法在复杂解空间中的搜索效率。初始种群由标准焊接轨迹样本构成,每个个体包含焊枪位置、姿态角、运动速度等参数组合。适应度函数设计时,除考虑轨迹平滑度、能耗等常规指标外,特别引入熔池振荡系数作为工艺质量评价维度,确保优化结果同时满足机械运动与焊接工艺要求。

针对全位置焊接的位姿转换难题,提出分段优化与全局优化相结合的混合策略。在平焊、立焊等稳定焊接区域,采用局部精细优化确保工艺质量;在仰焊过渡段等关键区域,则通过全局寻优实现姿态调整与速度匹配的协调控制。优化过程中实时监测关节负载率,当检测到某关节接近扭矩极限时,自动触发约束条件更新机制,重新分配各关节运动负荷。

为应对现场工况变化,开发了基于传感器反馈的在线修正功能。激光视觉系统实时采集焊缝形貌数据,与预设轨迹进行偏差比对。当检测到管道椭圆度误差或装配错边时,优化算法立即启动动态调整程序,在保证焊枪姿态角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插值运算生成补偿轨迹。这种闭环控制机制使系统能够自适应处理±3mm范围内的位置偏差,显著提升复杂工况下的焊接可靠性。

经实验验证,该优化策略使焊枪姿态调整的响应速度提升约40%,焊缝首尾衔接处的熔宽波动范围缩小至工艺标准要求的1/2以下。在模拟DN1200管道仰焊测试中,优化后的轨迹规划使焊枪在135°倾角位置仍能保持稳定的熔池形态,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易出现的焊道塌陷缺陷。系统还展现出良好的扩展性,通过调整约束条件参数即可适配不同管径规格的焊接任务需求。

四、实验验证与结论

为验证所设计的焊接机器人系统性能,搭建了模拟实际工况的测试平台。测试对象选用DN1200规格的碳钢管道,表面预处理后安装于可调式旋转支架,模拟现场施工中的管道固定状态。实验过程中,机械臂按预设程序完成平焊、立焊、仰焊三种典型位置的连续焊接作业,并通过多传感器系统实时采集焊接过程数据。

测试平台配置了高精度运动捕捉系统,在机械臂关键节点布置反射标记点,精确记录各关节运动轨迹。焊接质量评估采用目视检测、超声波探伤、金相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察焊缝成形均匀性、熔深一致性等关键指标。为模拟实际施工环境,在测试过程中人为引入管道椭圆度偏差、装配错边等常见工况干扰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六自由度机械臂在空间可达性方面表现优异,能够顺利完成管道外壁360°范围内的焊枪姿态调整。在仰焊位置测试中,末端执行器的三轴微调机构有效补偿了重力引起的焊枪偏移,使熔池形态保持稳定。轨迹优化算法显著改善了不同焊接位置的过渡质量,焊缝首尾衔接处的熔宽波动控制在工艺允许范围内。经探伤检测,系统在模拟复杂工况下的焊接合格率明显优于传统人工焊接水平。

通过系列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模块化机电系统设计有效解决了大口径管道焊接的空间约束问题,六自由度结构配合高精度驱动单元实现了焊枪的精准定位;基于动态约束的轨迹优化策略成功平衡了机械运动性能与焊接工艺要求,使全位置焊接的工艺稳定性得到根本性改善。该系统已通过工程化应用测试,能够满足长输管道施工的自动化需求,为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后续研究将重点优化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1] 张海源.四自由度并联传动型相贯线焊接机器人结构设计[J].《今天》,2020年第22期286-286

[2] 冯传智.管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J].《机电工程》,2024年第8期1489-1499

[3] 李启伟.全位置管道焊接机器人机头结构设计与运动仿真[J].《热加工工艺》,2024年第7期71-75

[4] 商泽坤.基于三圆轨迹规划的MARKⅢ型LNG薄膜舱波纹板机器人焊接[J].《材料科学与工艺》,2024年第5期34-41

[5] 金宇杰.基于模拟退火量子遗传算法的焊接机器人轨迹规划[J].《现代制造工程》,2024年第1期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