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秘科学区:解锁幼儿探究能力的成长密码

作者

王惠芬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幼儿园 215211

摘要:科学区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一部分,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初步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幼儿园科学区观察记录为依据,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科学区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科学区活动质量,有效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幼儿探究能力;观察记录;教育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实践操作的空间,是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重要场所。笔者通过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科学区活动的深入观察,努力了解幼儿的探究行为,深度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解锁幼儿探究能力的成长密码。

一、科学区观察:开启实践探索之旅

(一)确定观察目标

本次观察将总目标设定为“了解幼儿是否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并根据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制定了细化目标。小班主要观察幼儿对感兴趣事物能否仔细观察并发现其特征;中班关注幼儿能否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大班则聚焦于幼儿能否用恰当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能否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方式进行记录。

(二)锁定观察对象与内容

观察对象选取了本园小、中、大各 2 个班的幼儿。观察内容涵盖幼儿在科学区中的探究行为,同时关注区域材料的提供情况以及教师指导的适宜性。

(三)选择观察方法与工具

主要采用取样观察法,在研究前期设置游戏情境,中期进行观察记录,后期整理分析数据。观察工具包括轶事观察记录表和各观察小组研制的现场观察记录表,从多个维度详细记录幼儿行为,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察成果:发现与问题并存

(一) 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亮点

在观察中,不少幼儿展现出一定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小班的“魔力磁铁”游戏中,有的幼儿能专注地用磁铁吸各种物品,并尝试记录哪些物品能被吸住,表现出了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和发现特征的能力;中班幼儿在“植物染色实验”中,能够观察植物染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植物染色的差异;大班幼儿在“颜色攀爬”游戏里,能猜测不同材质纸张颜色爬升的速度,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还尝试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二)科学区环境与材料的优势

科学区位置设置合理,相对独立、安静,采光明亮,操作空间大,有利于幼儿游戏探索。环境和墙面设置丰富,有桌面展示区和实验过程性展示墙面,能让幼儿的探索留痕并为其他幼儿提供借鉴。区域材料丰富且标记清晰,方便幼儿自主取放整理,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标识方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剖析

1.优化记录工具,支持个性化表达

观察中,大部分班级的记录表存在局限性,限制了幼儿对活动中“意外”情况的记录。如大2班的三份记录表,其中,“电路实验记录表”没有猜测记录,且记录格数有限;“磁铁实验记录表”没有猜测记录;“鸡蛋沉浮记录表”幼儿对记录内容不理解,猜想和实验结果未区分,且未按图表要求记录。

2.教师角色转型,减少过度干预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有时未能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部分教师干预过多,影响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而在一些情况下,又未能及时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如在小3班的“纸花开了”游戏中,教师过早地让幼儿了解实验原理,而没有让幼儿先自主探索。

3.深化探究行为,强化问题导向

虽然幼儿对科学区游戏感兴趣,参与程度高,但真正的探究性行为较少。以大1班为例,幼儿在游戏中操作行为多,猜测行为较少,探究性不强,用一定方法验证自己猜测的体现不明显。

4.明晰目标意识,精准对接活动

尽管科学区的材料和活动形式丰富,但预定的观察目标在观察中未能很好地实现。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对观察目标的把握不够精准,记录和分析不够深入,导致无法从现场游戏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判断观察是否实现预期目标。

三、优化策略:促进幼儿探究能力提升

(一)优化记录表设计

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更灵活开放的记录表,增加空白表格或空白格。设计时与幼儿共同商讨表示猜想、实验结果和成功与否的图标,使记录表符合幼儿认知和记录习惯。例如,在大班的“一张纸的承重”游戏中,记录表可以设计为包含猜测、验证方法、实验结果等多个板块,引导幼儿完整地记录探究过程。

(二)提升教师指导有效性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科学区活动中的观察者和引导者角色。在幼儿自主探究时减少不必要干预,当幼儿遇到困难时适时指导,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分享交流,提升其探究能力。

(三)激发幼儿探究行为

教师可通过设置挑战性问题情境、提供多样化材料等方式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和行为。例如,在科学区投放不同材质的纸张、不同形状的容器等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其特性和用途。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同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究动力。

(四)强化教师观察目标意识

教师在观察前要深入理解观察目标,明确观察想获取的信息。观察过程中围绕目标细致观察记录,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观察结束后深度剖析数据,判断目标是否达成,若未达成则思考原因并调整观察策略和活动设计。例如,在观察大班幼儿“溶解实验”时,教师要重点观察幼儿是否能提出猜想、如何验证猜想以及记录实验结果的方式,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分析,判断幼儿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探究能力目标。

四、分龄优化:贴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目标

(一)小班:观察发现,探索世界初体验

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科学区活动目标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发现其明显特征。例如在“水果的秘密”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水果,让幼儿观察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通过触摸、闻气味感知水果。记录方式采用简单图画、贴纸等,教师以鼓励引导为主,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二)中班:观察比较,发现异同乐趣多

中班幼儿开始具备一定观察比较能力。科学区活动目标着重培养幼儿观察比较事物或现象,发现相同与不同的能力。例如在“有趣的植物”活动中,教师提供不同植物,让幼儿观察叶子、花朵、茎等部位的异同,观察植物生长变化并用简单符号或数字记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发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三)大班:猜想验证,记录表达展风采

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科学区活动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用方法验证猜想,并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力。例如在“神奇的电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猜想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灯泡亮度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并用图表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实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区是幼儿迈向科学世界的“第一实验室”,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思维习惯的养成。这次科学区的观察实践表明,通过分层目标设计、开放性材料投放及教师适切指导,幼儿的观察、比较、验证与记录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然而,科学区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教师持续反思、调整与创新。唯有以《指南》为纲领,以幼儿为本位,才能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思”的科学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华.(2015).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J].学前教育研究,(8),45-49.

3.王芳.(2018).基于观察记录的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早期教育,(12),34-37.

4.刘红(2020).幼儿园科学区材料投放与幼儿探究行为的关系研究.幼儿教育,(5),23-28.

5.张丽,赵明.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J]. 学前教育研究,2015 (6):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