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作业游戏化设计策略

作者

卜善梅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小学 二级教师 276500

摘要:在作业设计的实践中,将游戏动机、游戏思维及游戏特征等作为新的驱动力和创新元素融入其中,可以显著提升作业的实施效果。以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中的“可能性”单元为例,教师结合游戏特征,将游戏元素和技巧应用于数学作业设计中,通过游戏的“目标明确、时空限制、挑战竞争、合作性、非功利性”等特点,设计出数学单元作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作业兴趣、参与度和作业质量。

关键词:作业创新;游戏化视角;可能性教学

教育游戏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学者开始研究电视游戏的教育价值。随着电脑游戏的普及,教育游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表明,游戏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通过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教育游戏可以应用于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在当前课程教学研究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和创新作业类型”已成为研究重点。因此,作者在作业设计中引入了游戏动机、游戏思维和游戏特征等新元素,以期提高作业的实施效果。以下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游戏特征进行单元作业设计。

一、借鉴游戏目标明确的特点,规划单元作业目标

优秀的游戏通常具有明确且可操作的目标。玩家在游戏开始前就能了解游戏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只有符合内心动机的游戏才能吸引玩家积极参与。这种目标明确的游戏设计理念同样适用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以往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或目标设定过于笼统,导致作业设计与目标不匹配,缺乏科学性、严密性和针对性,影响作业质量。因此,设计单元作业时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关注目标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同时,结合教学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设计既不刻意拔高也不仅限于巩固知识的作业目标。为了更好地体现作业设计的目标性,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形成以内化、统整的方式完善、拓展原有认知结构的系统学习方式。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为例,该单元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因此,本单元可以将游戏融入作业设计,使学生在游戏、试验和交流中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规律性,将直觉的随机性数学意识数量化,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

二、利用游戏时空受限的特点,设计非正式作业

赫伊津哈认为游戏具有隔离性和局限性,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非正式作业。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还发生在由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共同构建的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中。非正式学习更关注在情境中、利用理解问题工具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经验更符合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境。非正式作业将学科教学内容、思想方法融入非正式学习的时空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和方法。设计非正式作业时,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认识非正式作业时空受限的特征,接受作业过程和结果不可控的因素,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独立的性格。

例如,在“可能性”单元作业设计中,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狼人杀”纸牌游戏作为非正式作业。这种作业打破了传统作业在教室或家庭书桌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课间走廊或午间操场等场合进行游戏。通过不同难度的进阶设计,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理解“可能性”这一知识点,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氛围中自主愉悦地感知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三、借助游戏的竞争性特质,打造探究式学习任务‌

托马斯·马龙的内在动机理论揭示了挑战、幻想与好奇是推动个体行动的核心动力。游戏因其竞争性特质,能够有效激发这些内在动机,维持玩家的持续参与。受此启发,我们可以将游戏的竞争性特质融入探究式学习任务的设计中。相较于传统作业,探究式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时,需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进阶区域,巧妙融入挑战、幻想与好奇元素于各个探究环节。唯有如此,方能点燃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维持其兴趣,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探究并解决复杂问题,确保作业的高质量完成。

以“可能性”单元中的掷骰子游戏为例,该作业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奇心,以探究活动为核心。游戏难度逐层递进,与学生的学习进阶区域相契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通过观察表格总结答案,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前一阶段的结论又为后续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线索和桥梁。设计综合性习题,鼓励学生结合数学知识阐述理由并自主设计,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和开放性。

‌四、运用游戏的协作性特征,设计协作式作业‌

游戏可根据玩家人数分为单人、双人和多人游戏。在双人或多人游戏中,玩家间既可能呈现竞争关系,也可能呈现协作关系。即便是竞争关系,也蕴含着对规则的共同遵守和协作。教师可以借鉴这一游戏机制,设计协作式作业,将难以独自完成的操作性作业转化为协作式作业,并明确协作要求、作业记录方式和反馈机制。这样,学生在完成协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解决复杂问题,还能提升协作交流能力。

以“可能性”单元中的抛硬币游戏为例,该作业设计充分利用了游戏的协作性特征,旨在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在游戏中体会某事件的“随机性”。为了确保抛硬币游戏结果的稳定性,需要抛掷大量次数,从而引导学生协作完成作业。正是得益于游戏素材的合理选择,学生才能在玩乐中学会协作与尊重。

‌五、依据游戏的非功利性特质,设计跨学科作业‌

柏拉图曾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在趣味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人们能够享受快乐,忘却时间。游戏具有非功利性,参与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焕发游戏天性,我们应打破以巩固课堂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分科作业模式,融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游戏的非功利性特质设计跨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是整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思维模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作业形式。它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情境,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跨学科作业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短期内难以显现学业成效,具有非功利性特质。

以“可能性”单元中的转盘游戏为例,该作业设计以商场、超市的抽奖活动为情境,以数学研究为核心,融入了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在设计转盘的过程中,不仅基本能力如手眼协调得到了锻炼,高阶能力如解决问题、协作和创造也得到了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游戏化作业并非简单地将作业游戏化,而是需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型和特点,巧妙地将游戏设计的理念和机制融入作业设计中,使游戏成为辅助作业设计的工具。这有助于改善作业设计质量,提升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知识建构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小华.践行“双减”政策,优化数学作业设计[J].学苑教育,2024,(35):61-63.

[2]赵荣华.创新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2024,(45):87-88.

[3]时珊珊.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大单元高效作业设计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4,(07):13-15.

作者信息:姓名:卜善梅,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11-16,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现工作单位:招贤镇中心小学,单位所在地: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招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