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措施与技术研究
吴春艳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00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深入分析了当前监测技术手段的不足、沉降预测模型的不准确性以及防治措施实施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对策,包括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完善沉降预测模型以及创新防治措施。在提升监测技术水平方面,建议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智能监测系统和平台;在完善沉降预测模型方面,强调了对路基沉降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引入先进数学和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在创新防治措施方面,提出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引入新材料和技术等策略。本文旨在为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关键词:路基不均匀沉降;监测技术;沉降预测模型;防治措施
引言
路基不均匀沉降是道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道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构成严重威胁。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和车辆荷载的日益加重,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和工程师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但当前仍存在监测技术手段不足、沉降预测模型不准确以及防治措施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为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特点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定义与分类
路基不均匀沉降,指的是在道路运营过程中,路基各部位因受到不同荷载、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及施工质量等多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差异性垂直位移。这种沉降现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不均特性,往往表现为局部或带状沉降,严重影响道路的平整度和行车安全。根据沉降的成因和表现形式,路基不均匀沉降可大致分为地基软弱引起的沉降、施工不当导致的沉降、荷载作用下的累积沉降以及环境因素(如地下水变化、冻融循环等)诱发的沉降等几类。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沉降机理,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性分析
路基不均匀沉降对道路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构成了严重威胁。首先,它破坏了路面的平整度,导致行车颠簸,影响驾驶体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其次,沉降导致的路面裂缝、坑洼等问题,加速了路面结构的破坏,缩短了道路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此外,不均匀沉降还可能对道路沿线的地下管线、桥梁等构造物造成附加应力,影响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深入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性,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学者在路基不均匀沉降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如GPS、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高精度监测手段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和分析沉降数据,为沉降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沉降预测模型方面,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的预测模型不断涌现,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和可靠性。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研究将更加深入,防治措施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二、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技术手段不足
当前,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监测技术手段尚存在明显不足。传统的监测方法,如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沉降情况,但受限于测量精度、时效性以及覆盖范围,难以满足大规模、高精度、实时监测的需求。新兴技术,如卫星遥感、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虽然具有高精度、大范围监测的优势,但其成本高昂、数据处理复杂,且在某些特定地质和环境条件下应用受限。此外,现有监测手段往往侧重于事后监测,缺乏事前预警能力,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沉降风险。
(二)沉降预测模型不准确
沉降预测模型是评估路基不均匀沉降风险、制定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然而,现有沉降预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模型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往往依赖于经验判断,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验验证,导致预测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路基沉降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现有模型往往难以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沉降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三)防治措施实施难度大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措施实施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交通荷载等因素差异显著,导致防治措施的选择和实施具有较大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其次,防治措施往往涉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此外,防治措施的实施往往受到资金、时间、环保等多方面的限制,需要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针对当前路基不均匀沉降监测技术手段的不足,亟需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一方面,应加大对高精度、实时监测技术的研发力度,如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发智能监测系统和平台,实现对路基沉降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传统监测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高其测量精度和时效性,同时降低监测成本,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此外,还应加强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深入挖掘监测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沉降预测和防治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完善沉降预测模型
为了提高沉降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应加强对路基沉降机理的深入研究,明确各种因素对沉降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为模型参数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应引入更加先进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构建更加精确、全面的沉降预测模型。同时应加强对模型验证和校准的研究,通过与实际沉降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提高其预测精度和适用性。还应建立沉降预测模型的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新的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及时对模型进行更新和改进。
(三)创新防治措施
针对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问题,需要不断创新防治措施。一方面,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例如,在软弱地基路段,可采用加固处理、排水固结等措施;在高填方路段,可采用分层填筑、压实控制等措施。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如高性能土工材料、地基处理新技术、智能化施工设备等,提高防治措施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对防治措施的后期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确保防治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同时,应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为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提供更加全面、创新的解决方案。
总结
通过对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当前存在的监测技术手段不足、沉降预测模型不准确以及防治措施实施难度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完善沉降预测模型以及创新防治措施等优化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对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监测精度和预测能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研究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推动道路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将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金海,曾杰.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 2024, 9(17):165-167.
[2] 杨江.基于路基路面不均匀沉降控制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9):0069-0071.
[3] 孙永举,徐印敬.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处治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 2020, 18(5):1.
[4] 孙丹.浅析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处理方法[J].科学与财富, 2020, 000(0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