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探索

作者

冯侃琦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

摘要: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中,为强化教育效果,各种先进教育模式得以广泛应用,家校社协同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于小学劳动教育当中的,对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实施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探讨了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

引言:随着各种全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小学阶段人才培养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期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家校社协同模式的应用作,可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能够实现劳动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与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为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实施重要性

(一)促进劳动教育理念深度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突显出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积极落实家校社协模式,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引导者可同家校社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劳动教育理念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上得到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传递。跨领域的协同教育模式实施中可极大的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从而促进其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素养的提升[1]。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家校社协同中可以整合各方资源、优化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元、更开放的劳动实践机会,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技能、培养品格、提升核心素养,在教育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中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劳动表现,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积极落实家校社协同机制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将其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社区服务中心、企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和实践平台,拓宽教育的深度,促使劳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无论其身处何地、家庭背景如何。这种资源的均衡配置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劳动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现自我价值[2]。同时,家校社协同还能够激发教育资源的创新活力,在家校社三方共同努力下,教师可以不断探索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和方法,将传统劳动教育与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相融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劳动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实施路径

(一)共同制定教育目标,提升协同实施的一致性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中,为将家校社协同教育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教师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主动引领家校社三方,基于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体系。因此,教师需深入研读相关教育政策与课程标准,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目标的制定既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能够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色[3]。

以“我是志愿讲解员”一课为例,在实际展开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家长与社区代表参与共同制定教育目标,与家长讨论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教育需求,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兴趣爱好,确保教育目标能够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教师与社区代表共同分析社会环境中的劳动教育需求,确定目标不仅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社会责任感、劳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等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确保家校社三方有清晰的共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其服务他人的能力,学习通过劳动活动理解责任感,并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实际劳动技能。社区代表则提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最终,家校社三方共同确定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讲解知识,参与劳动实践,且能在志愿活动中进行实际应用,服务社区。在劳动教育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既定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结合具体活动如“志愿讲解员”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并通过实际的社区讲解活动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家长在家中配合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助完成一些课外的劳动活动,社区则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锻炼与应用所学。

(二)精准对接教育资源,确保协同教育的可持续性

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中积极采用家校社协同模式,教师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系统梳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资源,明确各自优势与特色,为资源精准对接奠定基础[4]。在资源对接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确保各类资源能够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同时,为确保协同教育的可持续性,教师还应建立长效的资源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以“做几道西红柿菜肴”一课为例,在落实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中,教师可与社区餐饮企业对接,邀请专业厨师参与课堂教学,并确保这些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食材与厨房资源,与社区合作伙伴共同规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能够与实际劳动需求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微信群介绍本次课程的核心目标与所需资源,并指导家长准备家中可用的厨房设备与食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西红柿菜肴的基本做法,简要介绍相关的食材选择与烹饪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在烹饪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食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每个环节教师都注重与家长和社区的互动,家长协助学生准备家中所需材料,社区餐饮企业则提供专业的烹饪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与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与社区和家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资源对接机制,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家长进行反馈交流,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资源能够对接精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社区餐饮企业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未来实践机会,从而将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形成可持续的劳动教育模式。

(三)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家校社合作的实效性

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实施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在明确实践活动目标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5]。而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活动的多样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实践性的活动内容。并积极与家长和社区沟通,了解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实践活动中,形成家校社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体系。

以“最美劳动者”一课为例,教师可首先与社区相关单位沟通,联合社区志愿者与劳动模范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确保社会资源能够为课堂提供实际支持。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建立联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劳动能力,设计清洁校园、种植花草、制作手工艺品等分阶段的劳动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每个月教师都组织一次以“最美劳动者”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工作,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劳动教育的社会参与感。在定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确保家校社三方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紧密合作,并通过实际的互动与共同参与增强家校社合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空间,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综上所述,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展中应积极引入先进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不断落实中,有助于劳动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整个教育活动开展中可共同制定教育目标、精准对接教育资源以及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家校社协同教育的路径得到完善,确保劳动教育的可持续性,对于推动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芳宜,刘瑞儒.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2):98-101.

[2] 刘亚丽,张清宇. "家校社协同"视域中的家庭劳动教育:价值意蕴、问题审视与实践路向[J]. 山东工会论坛,2023,29(4):102-110.

[3] 黎嘉欣.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33-35.

[4] 潘光志.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 师道,2023(16):159-160.

[5] 邹伟. 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意蕴与实践路径微探 ——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课程群[J]. 教育,2023(11):34-36.